【本報專訊】由於從中國大陸來北美的華人近年來持續增多,教會裡的國語事工的狀況與發展也越來越為北美華人教會所重視。在本周落幕的兩年一屆的美加浸信會華人教會聯會會員大會上,來自美加不同地區的十多位教牧同工一同參與國語事工的專題研討會。
參與者中,很多都是大陸出生成長的背景。他們既有40歲左右中青年一代的教牧,也有80多歲年長一代的教牧,兩代教牧展開自由對談,分享與交通當下各個堂會國語事工的狀況、發展以及困難之處。
大家都表示看到近年來北美國語人群的增加以及國語事工出現發展良好契機,現在不少教會的會友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以前基本都是說粵語的人群,而現在有的 3/5甚至80%的會友都是從大陸來的。但同時坦言現在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牧養的困難,一方面由於國語人群中既包括科研精英、專業人士、年輕學生,還有 館打工仔、非法移民、探親年老父母等,情況迥異,一方面如何將剛剛信主不久的人帶領為靈命成熟的門徒,也是所面對的問題。
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總幹事蔡漢良牧師首先發言肯定國語事工的重要性。他說,雖然由於歷史原因,粵語事工是我們主要的事工,但如今的時代要求我們第一要抓住 1.5代說英文的人群,還有就是從中國大陸來的說國語的人群。他非常感謝很多教牧對普通話事工的重要,而且他的一個夢想就是能夠在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中建 立一個國語事工的平臺,也盼望聯會的230間教會能夠相互連接做好這些重要的事工。
Like Us on Facebook
從加拿大羅省華人第一浸信會國語堂來的龔牧師介紹了他們堂會的情況,他們中目前70%至80%的會友是從大陸來的,這些人中最小的16歲,最大的101歲,情況也很複雜。雖然教會發展比較穩定,但如何把剛剛信主不久的人帶領到信仰成熟是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三藩市真光教會的史弟兄介紹說他們教會大多會友都是從大陸來的,主要分兩類,一類算是科研精英分子,一類則是老一代父母探親移民過來的,兩種人群狀況迥異,牧養也需要更多探索。
來自美國東岸一家教會的商牧師介紹說他們從大陸來的會友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科研人士,基本都是博士水平,一類是高水平的專業人士,這類人雖然信主了,但是大多談論的是「房子、車子、孩子」等定居之後關注的話題,還有一類是
館的打工仔,這類人只要在教會感受到溫暖和關心就很容易信福音,但是由於他們工作地址不定,生活也不太穩定,所以也很難持續牧養他們的靈命成長。
對於 館打工仔類的人群,一位來自美國中部的杜牧師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自己的教會所在之處最多的是 館打工仔。他們一聽說是教會的活動就不太想參加,因為對教會有很多的誤解。知道吸引他們來教會很重要,但是怎麼吸引他們來卻不知道。他們嘗試在中秋節和春節時舉辦 會,雖然當時很多人過來,而且氣氛很融洽,這些人也覺得教會還蠻不錯,但是 會之後基本沒有人再過來,所以他們也很犯愁如何吸引和留住這些人。
紐約的顧奇偉牧師也介紹說他發現紐約很多因為兒女定居而來美國的老人們,雖然從教會得到很多溫暖,自己也很喜歡教會,但是他們最終決定是否留在教會常常是 根據兒女的意見。他記得有位老婆婆,自己本來是很想走進教會,但是最後她說因為自己的兒子不同意所以就放棄了。所以,對這種情況,顧牧師一般是通過老人更多的認識他們的兒女進行交通,希望他們全家接受福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