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牧養:家庭是孩子們信仰傳承的基石

2009 三月 5日, 星期四 12:28

正當華人教會為第二代牧養大傷腦筋之際,為人父母除了辛勤供養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更是每位父母的心聲。而對於基督徒父母,或教會長執、牧長等,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下一代傳承他(她)們的信仰,乃至為基督教會所摆上,這都是每個基督徒所心切面對的問題。

在《傳揚雜誌》二月號中,特別以「信仰的傳承」為題,透過系列的人物故事,以回顧和反省、檢討來道出上帝在家庭中、教會中的祝福。正如《傳揚》編者林信良所言:「你的存在就是孩子們信仰傳承的基石。」

在《美好的家庭祭壇》一文中引述了一項巴納調查「養育屬靈得勝者」的統計,發現「85%的基督徒父母承認自己應負起子女靈性教育的責任,然而三分之二的人卻拱手將這項責任交給教會」,而當中週間會與子女一起讀經、禱告或參與家庭服事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這些教會的新生代當中,「70%上大學的第一年後就離開信仰」。

產生危機的兩個關鍵因素

這樣危機不僅威脅到北美華人教會的未來,而逐漸在各地海外華人教會出現。從中華福音神學院北美分校專任老師佘亞弘的撰文《世代間信仰傳承的再思》中,佘老師剖析了形成這個現象兩個成因:

一、「托嬰心態」的迷思

Like Us on Facebook

佘老師認為教會在整體事工中未能顧及到下一代的信仰傳承上,他稱為「托嬰心態的事工模式」,誤以為設定好節目、把孩子帶去教會接受各種的訓練,信仰傳承應該就會「自動」達成,而這種心態正好符合巴納調查的結果。

此外,父母倘若忽略了孩子們也是追求信仰的「主角」時,自然沒有提供他們足夠的空間,更遑論在信仰上的發展與成全。因此,一旦「他們離家上大學,在沒有『屬靈褓姆』的狀況下,信仰也隨之畫上句點,這是许多在教會長大孩子的寫照」。

二、忽略對子女屬靈引導的責任

许多愛主的信徒熱心於教會的事奉、工作中,但卻忽略了自身也是子女屬靈的榜樣。佘老師認為,父母若「沒有花時間精力,透過身教言教,帶領兒女經歷神,讓信仰能成為兒女『自己』的信仰」,那他們就是在信仰傳承上沒有盡責。

神的救贖計劃從家庭開始

许多父母都願意把孩子送到較好的學區,無可否認,孩子們整天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信仰在父母身上是怎樣的一回事,孩子的信仰也就如此;而劉昭瀛、孫台芳夫婦在《信仰的傳承》文中表示:「孩子們知道父母有许多不足之處,但他們親身體驗到這位神真好,值得他們把年輕的生命獻上。」關鍵在於如何從小培養他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

同樣在養育過程中,會發現「知識傳授還比較容易,但生命的塑造最為困難。」陳鳳翔在文中亦叮嚀许多父母常有「把自己當上帝」的錯誤。其實每位父母與孩子都一樣,都需要救主,「連我們自己都無法令自己百分百良善,怎會天真的以為孩子可以被我們教導成為百分百的完人?」但是,不能以此為借口輕忽所要摆上的養育天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免會受到試探與罪惡的捆綁,但陳鳳翔認為,只要「靠著耶穌,並分享自己也曾跟他們一樣,但如何靠著耶穌,生命逐漸長大成熟」,最終「基督教家庭就是這樣靠著上帝,摸索掙扎前進,信仰就能一點一滴傳遞給孩子。」

家庭祭壇:讓耶穌基督在家中作主

教會需要門徒訓練,而家庭更需要門徒訓練。受到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夫妻和親子充滿著緊張關係,翁瑞瑛在《美好的家庭祭壇》文中一語道破箇中的迷思,「基督徒父母建立家庭祭壇,讓耶穌基督在家中作主,改善家庭氛圍和關係,是回歸復興家庭和傳承信仰的最重要途徑。」

翁瑞瑛認為踏出塑造新一代門徒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看見你如何活出信仰;和孩子分享你為了以神為中心所做的努力;你不需要完美,只要試著分享。」這也是作為基督徒父母最重要的工作──給予子女屬靈的教導。

家庭祭壇不僅是父母必須提供的一個生活環節,翁瑞瑛繼言「家庭祭壇是全家人相愛、醫治、赦免和接納的地方。」

最後,面對華人教會世代間信仰傳承的危機,佘亞弘總結出傳承的關鍵:「在於教會與家庭中主要領袖的視野與心態是否正確。」從更新視野與心態開始,實踐出神在人類社會設立家庭的心意,並「在兩代人一起的努力之下,得見神的榮耀彰顯,神手中的傑作完成。」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