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大陸大開方便之門,從吸引台商「登陸」投資設廠,到開放「陸客」赴台觀光,兩岸在經濟、社會,乃至文化上的交流正逐漸升溫。有社論就最近台灣社會極大關注的高等教育議題,省思在未來兩岸文化互動中,台灣的教會與神學院如何因應未來的潮流,並調整對於中國大陸的宣教策略。
台灣教會將如何回應中國大陸的開放?
台灣《基督教論壇報》早前發表評論,稱從中國大陸重點大學開放給台灣學生報考,到台灣大學、北京大學聯合開辦「雙學位」課程等跡象看來,「未來兩岸的學術文化互動將會更加頻繁,台灣應當省思如何回應。」評論指出,不僅一般台灣的大學正在思考未來兩岸文化互動中「台灣的定位和籌碼」,這其實也是「台灣教會的牧者和神學教育者應該共同關注的。」況且,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學術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台灣學界如何與中國大陸的知識份子充分對話,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宣教策略之省思
檢視過去台灣教會在中國大陸的宣教,從早年集中於農村教會,到隨人口遷移而逐步向城市發展。評論指出,因為高層知識份子對社會的影響力要比農村青年更大,因此如何向他們傳福音尤其被著重。「因應禾場的改變,過去既有的宣教思維與策略也應該有所調整」,但這不代表忽略基層福音工作的重要性。
Like Us on Facebook
其次,兩岸的神學交流、互訪不再是新鮮事。台灣的神學院和教會基本上都是樂意前往大陸合作培訓,近年來也對大陸的教會與神學院提供一些實質幫助。然而,《基督教論壇報》認為台灣所提供的是否切合未來中國禾場的需要,及達到福音策略的目標,卻「並不是那麼樂觀」,又指出台灣過去的福音見證、基礎查經等短宣模式,「現在恐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需要。」台灣的教會終究能對中國大陸的教會與高層知識份子提供什麼樣的靈糧與福音養分,將是未來對中國大陸宣教的一大挑戰。
台灣如何回應神學教育禾場的需要
《基督教論壇報》描述了現今中國學界對基督教的看法。據說,現今许多中國高校興成了「基督教研究熱」,许多青年學子「終其一生成為研究基督教學者,卻無法成為基督的門徒。」這不單是福音的損失,當「福音」成為一門「學問」時,福音就等同於「世上小學」,毫無永恆的生命價值。
要改變福音「世上小學」的地位,《基督教論壇報》評論「台灣的教會和神學院必須在學術思維上和大陸建立溝通的平台,才能對中國大陸的教會與高層知識份子產生深厚的影響。」然而讓人擔心的是,台灣的教會及信徒比較傾向對務實性的信仰話題感興趣,「在台舉行的奮興特會、增長策略研習、事工特會總是吸引大批人潮」,他們卻缺乏對神學知識的渴慕,「進深的神學研討會、聖經講座乏人問津。」
評論稱,這是台灣教會與神學教育的盲點。「若一名接受完整神學教育的牧者走出校園後,就不想或無力在神學哲思的領域中有更深入的研究,不僅會讓本身的事奉流於表面與貧乏,更無法和高層知識份子進行對話,當然就不容易影響社會主流思潮。」
在未來文化互動頻繁的新局勢之下,「大陸的高等學府和神學教育體系拋出兩岸合作的思維,對於與台灣雙方之間的合作互補」,台灣的教會當然樂觀其成。同時,台灣基督教必須提高神學教育之水平的呼聲也隨之而至。
養成一名專研神學的學者比培養牧會的人才更需要長時間投入,並不是三年五年時間可以完成的。雖然如此,《基督教論壇報》呼籲,台灣的牧者和神學教育者應該將眼光放遠,指出「牧者是不可缺的,學者也是不可少的」。面對中國大陸禾場的需要,希望台灣的牧者和神學教育者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