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EQ高的基督徒和牧師
說到牧養,潘乃豐牧師和師母自從神學院畢業到現在,已經在教會事奉了30多年。潘牧師坦言,做牧師其實很不容易,事奉中也常常遇到很難的情況。他分享說,為什麼做牧師很不容易呢,「因為牧師要面對的是人,人比其他的都複雜。如果你做IBM,你也只是面對電腦,但做教會是面對人,是面對各種各樣的人。與其他組織相比,教會是更加多文化的,什麼人都可以進來,而且是從各地各方來的」,文化不同、習慣不同、背景不同……這都給牧師工作加添了很多困難。
潘牧師分享說,其實「做牧師最難的不是具體的什麼工作,不是講道、不是探訪,而是人際關係,特別是牧師,人際關係不好的話很難為神工作」。他說,過去的人強調IQ,現在的人則強調EQ,「你能控制你的情緒,你能了解別人,這是EQ的問題。我們要做一個EQ高的基督徒,這個比IQ重要得多」,當牧師的尤其如此。
潘牧師坦言,事奉中他也遇過不少比較難牧養的人,但必須要理解的是這通常與他們的遭遇、背景是有關係的。「面對不同的人,先不生氣,而是去了解,比如因為他是來自單親家庭、多年來壓力大,當然脾氣暴躁。EQ高就是知道別人的情緒,知道怎麼跟脾氣不好的人相處。我們不是以硬碰硬,而是用愛心來化解他們的硬。」
Like Us on Facebook
潘牧師強調,這點在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非常重要。「過去的人離開教會是因為信仰不一樣、觀點不一樣、神學不一樣,現在是不開心就離開。過去是很多辯論,現在是不會辯論,不高興就會離開。因此,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是最近10年——感性的問題超過理性的問題。過去是理性的時代,是傳統的時代,教會的傳統是這樣,我們年輕人都服,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以前是理性的問題,你要解釋為什麼這樣,如果你列出原因一二三我們就服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傳統好,理由也多,很好,但是人家不一定要聽,所以人的感性很重要。現在人們更多想的問題是怎麼快快樂樂的事奉神,家庭、工作、事業等等已經有很多不快樂的事,來到教會還是一樣,那誰要啊?」正是因為這是感性時代,所以牧者牧養的時候要具有更加高的EQ。
信仰要像兩條鐵軌,既正統又不能太狹窄
當然面對感性的一群,我們不能盲目的迎合他們的感性而走,也要有原則,並且引導他們做到有原則,教會是由於知道傳統的好處而堅守傳統的。可是,潘牧師強調,如果「傳統不更新就麻煩了」。他坦言自己的原則是:第一是傳統要更新,第二是「正統好,但是不要太狹窄,太狹窄就麻煩了。我總是提醒自己信仰方面要很正統,但是我不要太狹窄。」
他打個比喻說:「我們的信仰不是走一條鋼線,而是好像兩個鐵軌一樣,中間是有範圍的,意思是說你只有一條線太狹窄就會排斥別人,但是沒有範圍太包容你會失去自己,所以應該要好像兩條鐵軌一樣。只是走鋼線,會搖來搖去,會排斥很多人。在神學有個名詞『無誤性的』,只有聖經是沒有錯誤的,人的講道不可能是無誤的,既然這樣,我們就不能太狹窄啊!」
潘牧師接著說,教會要在正統的基礎上加入時下的元素來變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國語堂在禮拜時就引入很多新鮮的詩歌、或者在講道裏面講很多社會的例子。「要在正統的信仰範圍裏面隨機應變。很多人不這樣做,因為我們害怕接受新的東西,我們害怕這個世界太新潮了。其實沒有新潮不新潮,在乎時代,過去我們唱的詩歌在中世紀是很新潮的,當時的《彌賽亞》在中世紀是太新潮太新潮,現在卻成為很古典的了。現在國語堂的崇拜就既用傳統詩歌,也選擇比較新潮的,比如小敏的詩歌等。如果讓年輕人只是唱傳統詩歌,很多古文他們都不懂。在這樣的感性時代,音樂是表達感情的,音樂沒有吸引人,人家怎麼願意來。而且我們要吸引外面的人,他們都無法理解,怎麼可能被吸引過來?」
他分享說,教會應當更好的利用文化。因為教會也是在文化裏面,聖經本身也是猶太人的文化。除了那些聖經堅決反對的文化之外,我們應當接受和使用那些和聖經沒有衝突的文化。比如之前中國人在端午節的時候祭拜屈原,教會當然會反對這種風俗,但是現在的端午節已經少這樣慶祝的,教會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節日成為給家人傳福音的好時機。很多時下的文化可以為教會所用,更好的服事會眾。
「福音派最重要的是相信聖經的權威,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都是神的話語,都是無誤的。現在有很多人以為創世紀裏面的和約拿是神話,不相信其正確性,但是我們相信這些都是無誤的神的話語。而且福音派的教會熱心傳福音。在我看來,教會可以更多研究如何改變傳福音的方法,傳的福音不變,但我們傳福音的方法和方式需要改變。」
潘牧師舉出網絡傳福音、福音電影等是時下逐漸興起的傳福音的方法。「過去看電影是犯罪,基督徒不上電影院,好像你去電影院你就已經跌到了。但是電影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在乎你怎麼使用。現在很多基督徒的團體拍了很多很好看的福音電影。神給我們智慧,讓我們運用這些智慧讓世人聽到福音,因為福音要傳到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