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博士分析死亡神學觀點 反思臨終牧養關懷

2009 十月 13日, 星期二 13:53

傳道書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死是什麽?死往何處?臨終牧養與關懷可算是教牧牧養的一大難關。12日舉行的全港醫院牧關日上,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郭鴻標分析了基督宗教的不同的死亡神學觀念,並反思如何應用在牧養關懷上。

東正教觀點

郭博士分析多位東正教、羅馬天主教、更正教的代表人物的死亡神學觀點。東正教神學認為上帝創造的人原可以有永恆,但亞當夏娃吃善惡樹上果子的一刻,與「真正的生命」隔離,來到了「屬靈的死亡」,引致「身體的死亡」;解決方法是活在基督裡,經歷與主聯合所帶來的生命轉變。

郭博士認為,東正教觀點偏向從正面的角度看死亡,著重的是耶穌基督戰勝罪惡及死亡,但忽視了死亡的陰暗面及人的罪性。

羅馬天主教觀點

天主教死亡神學的代表卡爾.拉芮(Karl Rahner)認為,死亡一方面是身體與靈魂的分離,另一方面是形成人格的完滿;死亡由罪而來,人受洗歸入基督的死,是進入耶穌基督整個人生與基督同死;而人格的完滿要在教會群體中體現,而且透過洗禮、聖、傅油達至。

郭博士指出拉芮就人能主動地開拓人生的觀點,與中國儒家思想以為人能透過自我提升可以達至完全相似,若果人可以靠自我超越完成自身人格,那麼耶穌基督的救恩有什麽作用呢?他認為該觀點需要補充「因信稱義」,加強耶穌基督的救恩的神學意義。

Like Us on Facebook

更正教觀點

更正教代表艾伯哈特.雲格爾(Eberhard Jungel)的死亡觀認為,死是人的終結,人死後歸回塵土,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分別;上帝是生命之主,掌管死亡;復活的主乃被釘的主,在主內有永恆的來源及永恆的未來。

與拉芮的觀點不同,雲格爾認為信主的人是被主尋獲,人不能自己成就自己的人格;亦強調死亡使人與人、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而死亡來自罪。雲格爾是從「因信稱義」的角度出發,指出人有罪及死亡乃詛咒,依靠復活主的人能朝向永恆。

牧養神學家雷.安德森(Ray S.Anderson)的觀點

郭博士又分享了牧養神學家、富勒神學院退休教授安德森的死亡神學。安德森認為人犯罪導致屬靈的死亡,而非自然上的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人長壽而死就是完滿的生命,人死乃自然的;始祖犯罪帶來的是與上帝溝通和團契上的屬靈死亡,不過人與上帝疏離就已經活在死亡中。

郭博士認為安德森強調耶穌基督的代贖的人性,上帝道成肉身,促使人與上帝復和,這樣的死亡神學具高度牧養意義,對於臨死的病人,可以默想耶穌基督的代罪受死一生,認識到神是在軟弱中依然同在的神。

現代福音派學者平諾克(Clark Pinnock)的神學觀

郭博士又列出現代福音派學者平諾克觀點,他認為地獄不是永恆懲罰的存在,因為慈愛的上帝不能容忍人永恆的受苦。他還以彼得後書經文「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叫他們的肉體按人受審判,他們的靈性卻靠上帝活著。」提出人死後還有機會信主的觀點,與天主教認為人死後在煉獄中尚有機會上天堂的觀點相似。

死亡觀應用在牧養上

郭博士認為東正教、天主教、更正教的死亡神學各有不同重點,但都重視從耶穌基督復活的角度看死亡及死後的生命。眾多死亡神學應用在牧養當中,可以有不同的重點,幫助病人坦然面對死亡,讓臨終病人感受到被上帝赦免、接納、被上帝的愛擁抱。

比如,東正教強調耶穌基督復活戰勝死亡,參考此觀點可以讓病人及家屬對基督信仰有信心,相信死亡並非生命的盡頭,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天主教強調死亡就如歸回塵土一樣,死亡可以是人格的完成,使朝向超越,給與死亡正面的意義;更正教死亡神學強調「因信稱義」角度,化解人的罪疚感,使人坦然面對死亡。

他還指出,狹義的福音角度注重宣教與救贖論,認為對待死亡最重要的是傳福音,讓人靈魂得救;廣意的福音角度注重牧養與創造論,認為對待死亡,最重要的是讓臨終者經驗天父的慈愛與無憾。這兩者並不矛盾,但如何融合,則是神學與牧養的一大挑戰。

比如,面對非基督徒的離世,牧關人員可以提醒人及早信主;面對未信主親人離世,可以多考慮神學立論提供適切的牧養需要。面對親人離世,人均盼望死者能夠安息主懷,而面對未信主的親人離世,作為基督徒的亦很自然期望能夠用基督教儀式進行,用以希望其他親人能夠感受基督信仰的平安,這樣當牧關人員為未信者用基督教儀式舉行安息禮拜的時候,就要注意不應對死者屬靈命運隨便作判斷,免致對死者家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郭博士還表示,展望華人基督教死亡神學發展,需要繼續探討未信者命運,人死後去何處等問題。

相關新聞:

「全港醫院牧關日」從神學角度探討死亡及相關牧養 (2009.10.13)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