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界熱評「方舟」事件 呼籲對考古和宣講信息負責

2010 六月 1日, 星期二 16:02

影音使團宣佈於亞拉臘山冰川上掘出方舟遺骸,吸引國内外傳媒爭相報道,該機構亦把握時機展開全球性「方舟不是神話」佈道運動。不過教内人士對於今次發現是否屬實存在分歧。

在影音使團有關發現「方舟」的專題網站,收錄了多位來自各地不同宗派的牧者的言論,表示對掘出「方舟」感振奮,有的更爲由華人發掘出「方舟」而感自豪。亦有牧者表示不論發現是否屬實,但亦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是要讓人得拯救。

該機構宣稱所發現是方舟遺骸的可能性是99.9%後受到外界強烈反應,雖他們之後解釋99.9%並非指準確數字,而是為強調其相當高的可能性。不過其言論仍繼續遭到抨擊及非議。5月28日一基督教文化機構飄流製作主辦研討活動,邀得多位來自不同神學院及教會的學者和牧者,包括曾參與考古研究的教授從考古、釋經和佈道見證等方面探討事件。

欠缺嚴謹的考古精神

浸會神學院曾思瀚博士等教授均認爲該機構宣稱發現方舟的做法缺乏了考古過程必要的長期及嚴謹核證的程序,未符合嚴謹的考古精神。曾博士指出,考古在步驟上需要有底線才能核實,但就方舟來説沒有底線可循,比如哥斐木是什麽至今仍未解開,很難去做研究和核實。

香港神學院的張祥志老師亦指出,聖經原文說的山是衆數,若在一個山峰上發現了木結構,有必要發掘其他山峰是否有同樣發現去作推斷。

Like Us on Facebook

台下一位曾參與考古非利是人的羅教授指出距今歷史越長的古物,因欠缺資料作客觀判斷越難下定論,通常推斷90%可能性已是最高,而晚期的文物有古代文獻作客觀判斷,則能推斷更高的可能性。

具多年傳媒及公關經驗的黃讚雄認爲可以「大膽假設」發現的是方舟遺骸,但其後需要「小心求證」,因一個古物被掘出可能性有很多,需要驗證排除不可能者去得出結論,才合乎邏輯及才能説服人。

信心不是建立在物件上

而針對有關「發掘方舟能堅固信心」及「不信有方舟等於不信聖經」等言論,會上多名講者表示若將信仰根基建立在物件上是一種誤導。張祥志老師指出聖經的文本意義即上帝想表達的心意,比起文字本身所講的是否歷史事實更爲重要。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教授亦指出基督徒的「信」是信靠耶穌是基督,所信是出於聖靈感動;但若是通過某些文物發掘出來去證明上帝可信,這是知識上的可信,頂多是頭腦上的相信。

曾思瀚教授亦表示「非古物令人信耶穌」。就算現在知道聖經裏記載的耶路撒冷城、有聖殿等真有其物,他質疑「然而要多少古物古跡,才可以令人信耶穌呢?是1 個、2個、2千個,還是2萬個呢?」而且考古核實需要長時間,甚至一輩子的時間仍無定論,所以將信心建立在古物上是危險的。

另外迦南堂的關浩然傳道表示擔心以「方舟不是神話」的佈道與原本應以生命、有血有肉的見證有所偏差,以市場導向宣傳及舉辦佈道聚會卻失落了佈道的真意。他還提出事件亦暴露出一些教會錯誤運用聖經的現象,值得提出及警醒。

發表「528宣言」

當日飄流製作古斌還宣讀了「528宣言」,表達作爲信福音的群體應忠於福音,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要求對他的忠心等同於對神忠心,作爲學者、牧者、福音同工他們為教會守望,而從方舟事件及其討論,透視出教會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現況,所以透過聚會討論發掘方舟與釋經、信仰、牧養和見證的關係,「關注原則性教導,而不是個別事件」。最後呼籲教會機構的牧者同工並信徒一同建立「負責任的證道、負責任的考古」。

信徒反應熱烈

教内信徒對方舟事件亦非常關注,當晚聚會真理堂上下層約500個座位全部爆滿,會衆亦積極發言。多人亦表示對「已經發現方舟」的大膽公佈有憂心,擔心若之後發現所言不實會令聽信的人跌倒。

亦有參加者激動地發言,擔心過份強調聖經的精意會否勾銷了聖經記載了歷史的事實。多位講員再三強調並非要否定「聖經記載了歷史」或考古學的意義,而是鼓勵以開放態度去詮釋及理解聖經信息,並重申支持嚴謹及客觀的考古這一門科學。

當晚研討會講員包括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教授及曾思瀚教授、香港神學院的張祥志老師、迦南堂的關浩然傳道,及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的黃讚雄主任。主辦機構飄流製作的負責人古斌以及中大陳龍斌教授擔任主持。

相關新聞:

方舟是事實還是神話?神學教授指明白訊息最重要(2010.06.02)

以「方舟」説服人信聖經 牧者憂掏空福音本質(2010.06.02)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