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8日為回應影音使團發現「方舟」的宣稱而舉辦的「負責任的證道,負責任的考古」福音信仰論壇上,對於「聖經記載是歷史事實還是神話」的討論,有神學院的學者教授認為在「聖經記載了事實」的意義以外,更重要的是從中明白神藉聖經向人類所表達的訊息。
當晚研討會講員包括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教授及曾思瀚教授、香港神學院的張祥志老師、迦南堂的關浩然傳道,及GCF的黃讚雄主任。主辦機構飄流製作的負責人古斌以及中大陳龍斌教授擔任主持。
聖經難以單用歷史事實去理解
張祥志老師指出,單以歷史事實去讀聖經會有很多不通的地方。比如會有人質疑《聖經》的作者何以知道這些事件而記載下來?耶穌受試探時候有旁人看見嗎?何以知道耶和華後悔造人呢?挪亞入方舟的時候,光憑他的一家八口如何將所有自然界生物裏的一公一母帶入方舟呢?又比如蛇如何能夠與女人對話?人回頭之後怎會變爲鹽柱?這些都是無法回答的問題。所以從歷史角度看經文會存在很多困難,以及在其中有许多現實裡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尋求上帝的心意比歷史事實重要
他指出讀聖經重要的是關注裏面的神學主題,從文字得出上帝的心意,知道上帝要宣佈的信息。這比要找出歷史事實更爲重要。他縱觀挪亞方舟這段經文有反創造的神學含義,對照神起初創造以及洪水發生的經文,會看到一個個對應而且剛好相反,神的情感相反,起初神看為好的,對照神看世界敗壞,起初神創造鳥、走獸再到人,而毀滅的次序是人再到走獸再到鳥,神創造時候將天水分開,海和地分開,洪水時候則是天上窗敞開,水將高山淹沒,等等這些都是在表達「反創造」,而洪水之後是表達「再創造」,查考經文亦是相當工整的一一對應。
Like Us on Facebook
張老師再舉出「方舟」的希伯來原文與「蒲草箱」原文正是同一個字,這絕非巧合,兩者均象徵上帝的拯救的工具,表達完全是神的帶領,人不能做什麽,而摩西正代表了以色列的拯救者。他指出可見神的心意是叫人知曉祂的心意,多於去考古歷史。而聖經的真實比起呈現在歷史事實,更重要是呈現在表達上帝的真實。他反問:「從而去想,難道上帝的心意是叫人找方舟嗎?」
他又以方太教煮餸爲例,方太說將牛肉煮三分鐘就有香味飄出,若一個科學家抓住此句話去作研究,何以三分鐘之後就有香味,其中經過怎樣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則與方太教煮餸的原意和目的大相逕庭。同理,聖經講創造、反創造、再創造,並非叫人將歷史事實找出來,而是道出上帝是怎樣的上帝。
剝離意義單看歷史則不是聖經
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教授亦指出,聖經記載上帝在歷史裏的工作,他說:「透過上帝的工作、聖靈的感動,舊約的以色列人和新約的教會的弟兄姊妹經歷了上帝的作爲,並且在聖靈光照下理解事件的意義之後,將事件記載下來。」所以它並非是百分之百記載歷史的文獻,而是事件兼意義扭合起來記載的,這樣所記載的方法就不是純事件式的記載,所以神學會以文學閲讀的方式去找出其意義,但無法子百分百將意義剝離然後將歷史事實百分百展示出來,而且就算這樣去重建客觀的歷史,則已經不是聖經了。
比如十字架是木,聖經中沒有明説十字架是拯救的意義,是透過使徒記載時候傳遞出來,而單藉客觀歷史去看是無法知道該意義的,含義的解釋是上帝的工作。他指出從考古可以發現某層面的真相,但由這真相過渡到去信仰的真相,則並非想象中那麽簡單,需要從嚴謹的考古學以及尋求信仰的真理意義兩方面繼續跟進和追尋,才是對每個層面的真理負責任。
以開放態度去詮釋和理解聖經
張祥志老師表示,就算在新約引用舊約的例子亦不一定證明得出舊約所發生的是真確事件,可能性包括是以前發生過的歷史事實,亦可能是猶太人文化裏的傳説,而傳説則可真亦可假。比如今日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但歷史上是否真有炎黃此人仍是未知,更不用説龍了。所以對神學上對聖經詮釋和觀點有所不同,建議信徒要開放聽不同的聲音。
他亦延伸指出華人教會出現一個現象,將個人對聖經的詮釋當作權威。但聖經才是最高的權威,而某人對聖經的詮釋只是很多種詮釋的其中之一個可能性,所以牧者信徒均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探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