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應德國巴伐利亞信義會邀請,筆者與福建神學院的孫旭圖老師一起前往德國,參加在巴伐利亞州諾因德特斯豪鎮舉行的題為“豐富的生命”的青年教牧同工夏季交流活動。
巴伐利亞州地處德國東南部,是德國面積最大的州,也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州,這裏是西門子、寶馬和奧迪的故鄉。巴伐利亞信義會教會(ELCB)也是德國福音教會聯合會(EKD)中較有實力的成員之一。
自80年代早期,德國教會已經開始與中國教會往來。無論是全國性教會機構德國教會及差傳協會(EMW)或德國福音教會聯合會(EKD), 還是各地區教會如德國西南教會及差傳協會(EMS)或州教會等,紛紛與我教會建立友好的聯繫。
在相互訪問方面,一方面他們經常組團來訪,目睹中國教會的發展和社會的偉大變革,在歐洲能客觀地進行報導和宣傳;另一方面,中國教會歷年來也經常訪問德國教會,如1983年丁主教率團前往德國訪問,1992年沈承恩牧師前往德國參加研討會,2003年中國教會代表團訪歐等等。
ELCB每兩年舉行一次夏季青年同工交流活動,旨在召集來自其夥伴教會的青年教牧人員在一起,通過講座,研討,訪問,考察等形式,增強青年基督徒在新時代的使命感,並促進彼此的瞭解和團契。
這次交流活動很明顯地分為三個部分,即前期的研討,後期的考察以及週末的訪問。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接觸和分享則貫穿了整個活動的始末,積極地回應了“豐富的生命”的寫實意義:彼此分享。
Like Us on Facebook
在前兩周,通過講座,討論,查經等各種形式,研討會圍繞“豐富的生命”,結合各國、各地區社會和教會的實際,特別是全球化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應,愛滋病的傳播、預防及醫治,新五旬節運動的出現等等,探討教會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回應。大家反應非常積極、熱情。
關於全球化:全球化一方面通過市場自由,資訊和資源的共用,改善了經濟結構,加快了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理解和柔合,提高了全人類的共有意識;另一方面,資本、原料、技術甚至文化的巨大差異帶來競爭力的不平衡,也使得南北不平衡愈加嚴峻。與會同工結合自己國家和教會的實際情況,對下列問題開展討論:除了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回應外,教會,特別是基督教如何回應這個全球化的現實?“富裕”和“貧窮”是否都應該是教會的主題?教會自身又如何自養?教會在公益事業方面如何回應?如何從教會的層面去理解消費主義?在維護正當的經濟秩序方面,教會如何從基督教倫理的角度作出積極的回應?
筆者在回應中說到:中國改革開放二十餘載的偉大成就,以不爭的事實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了,而且向前快速前進,有的城市甚至已經跑起來了。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享受自由貿易的果實的時候,也不得不承受民族產業由於競爭力不足而受到衝擊的代價。城鄉差異,東西差異,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改善。作為總人口中的少數,我們教會也許不一定能作出很有果效的回應。但在倡導會眾積極投身經濟建設,維護正當的經濟秩序等方面,我們完全可以盡自己的本分。
關於愛滋病:愛滋病不再是時髦的話題。筆者感受到:對中國人來言,“非典”和“禽流感”甚至更為敏感。但人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全球有4000萬人感染這個病毒,這個迄今為止還不可抵抗的病毒。在非洲一些國家,甚至40%的人口感染了愛滋病。在曼谷剛結束的世界愛滋病大會,主要目的是喚起全球人民的警惕,並積極展開預防的工作。
與會同工,主要是非洲同工,介紹了自己國家的愛滋病情況,並見證了自己教會已經作出的一些宣傳和努力。由於文化的差異,教育水平的不同,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愛滋病給落後國家雪上加霜。
中國愛滋病病例相對數目不到千分之一, 但也有近一百萬,而其中有條件接受治療的不足四分之一。一方面存在經濟因素,沒有足夠的醫療設施,患者也無力支付巨額的醫療費(每針最低三百五十元);另一方面,愛滋病防範意識遠遠不夠,對愛滋病的宣傳也遠遠不夠,傳統的文化也似乎排斥這種“異端”,血液、母嬰、性接觸等主要傳染渠道中,人們似乎只看到最後一條。我們認為教會在這方面也完全可以做一些幫扶的工作,例如做些有益的宣傳,並從精神上支持那些患者及其家屬。
在德國期間,前前後後訪問了許多教會,有天主教,也有新教。但最難忘的要數弗萊得費裏得堡之行,這是一種家庭接待式週末之旅,接待我們的是馬科斯一家。
我們的週末之旅首先路過一個沒有牧師的教堂,這個教堂位於奧格斯堡附近的高速公路一側,也有人稱之“高速公路教會”。這裏綠樹成蔭,小橋流水,你可以停車休息,甚至可以野炊。你也可以走近神的殿宇,安靜你的心;你甚至可以放半個歐元到奉獻箱,點燃一根小小的蠟燭,讓聖靈的火照亮你的前程;你當然可以做一個禱告,感謝神帶領你在高速公路上的平安。
第二個教堂是信義會弗萊得費裏得堡教區教堂。這裏沒有很多的信徒,但他們愛主的心和愛遠方弟兄的心讓你感到溫暖不已。我們週五、週六兩個晚上都在這裏,一個是銅管樂隊崇拜音樂會,一個是青年福音詩班交流會,其演出水平絕不亞於一般的專業樂隊。我們在這個教堂裏也有機會和他們分享中國以及中國教會的資訊,在他們的驚訝中,我們再次體會到民族的振興和教會的復興給海外遊子帶來的自豪。
第三個教堂,是區牧首的教堂,辦公室,家。我們有幸拜訪了區牧首哥哈特牧師。作為12個牧師的領袖,哥哈特牧師在百忙中會見了我們。他沒有來過東方,所以很驚奇於我們教會的現狀,特別是各項事工的發展。
三個禮拜不是很長,但我們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旅行,從宿舍到餐廳,從操場到超市,從禮拜堂到會議室,從大會講座到小組討論,從諾因德特斯豪到慕尼克,從埃爾福特到萊比錫,從瓦德堡到威登堡,四處有我們的歡聲笑語。儘管有文化的差異,但我們學會了容忍和尊重。
三個禮拜不是很短,我們在宣傳自己的同時,也學習瞭解到來自各大洲教會的資訊。我們為那些已經興旺的教會向神獻上感恩,為那些仍然出於困難狀態的教會向神獻上禱告。我們深信,耶穌的形象並不是一張拿撒勒人的臉,或者一張德國人的臉,而是一張由無數個臉孔組成的普世的臉。神愛世人!
(摘自中國基督教網站/ 馬宏志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