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於中國《管理學家》雜誌暢談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2011 五月 26日, 星期四 9:02

正當中國民眾及媒體對於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企業家之精神與道德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時,中國著名青年經濟學家、中國的香柏領導力機構創辦人趙曉博士接受中國企業管理界權威雜誌之一的《管理學家》的專訪,並發表《信仰與企業家精神》一文。

趙曉在採訪中再度暢談信仰與企業家精神。對於企業家的精神與道德,他談到,因為企業家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做壞事的話對社會的危害度比普通人更大,所以企業家精神和信仰非常重要。他還比較了中西企業家精神的區別、基督教信仰和文明對西方企業家精神的影響,並指出「基督教文明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信仰和企業家的道德、商業精神

趙曉博士指出,我們常常更加重視企業家的道德行為,因為這些人如果做壞事的話更有可能危害社會。不過其實「企業家的信仰和普通人的信仰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企業家首先是人,其次是男人或者女人,第三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第四才是企業家,第五可能是中國的企業家。並不能將企業家的信仰簡單的理解 為企業家的商業精神。企業家的信仰是超越於企業家的商業精神的,但是企業家商業精神肯定受企業家信仰的影響,是企業家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創新跟信仰是有關係的,很多中國人可能會覺得創新是企業家的自然行為。趙曉指出其實很多人不創新,「我們通常會喜歡用一種不正當的方式去獲得財富,而不是用創新的方式去創造財富,我們希望把這個市委書記搞定,把那個省長搞定,然後就把這塊土地都交給我來開發,如果只追求金錢,誰也不會在乎是否用創新的方式去創造財富。」

Like Us on Facebook

趙曉中肯分析:「西方也有很多人是不信上帝的,歐洲的教堂夜裡也是空空蕩蕩的,基督教在某些地區甚至是衰落的,人們缺少了一種精神的力量來抗擊墮落。」

他說:「不能完全的說有信仰的人就一定不墮落,但是可以做一個比較,在有信仰的人和沒有信仰的人之間,肯定是有信仰的人會有更多的誠信行為、更多的遵守商業道德的行為,但是不能保證有信仰的人就沒有不道德的行為,也不能說不信的人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只是一個概率問題。」

趙曉博士指出信仰是道德的源泉。如果一個企業家有信仰,可以使他更容易有好的道德行為,對社會也會更加益。「雖然有些人沒有信仰可能也活出道德來了,但是如果有信仰可能會走捷徑、會更快、更好的活出道德。」

契約和博愛精神是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最需要的一些精神制約

另一點,基督教文明特別重視契約精神,而商業文明、工商文明是一種契約文明,這種神聖的契約精神是現代商業文明的集成,基督教有這種神聖的契約精神。基督教也非常重視博愛,這樣可以帶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趙曉博士說:「這種契約精神以及博愛精神是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最需要的一些精神制約,如果要走向工商文明,就要意識到工商文明本身就是契約文明。中國希望走向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核心是每個人自身的和諧,自身的和諧最關鍵的是你能夠愛。」

他繼續說:「如果中國人缺乏信仰,就會缺乏信任,因為缺乏信任、缺乏團隊合作、缺乏委託代理的關係,就有可能會影響中國企業做大,中國人信奉『寧做雞頭,不做風尾』,所以中小企業比較多,大企業比較少。我們需要的是相互信任,但信任是信仰的產物,就像我們需要蘋果,但是蘋果是從蘋果樹上長出來的,不能只要蘋果,不要蘋果樹,信任是從一個有共同的信仰的環境裡面長出來的。你敢相信別人是一種力量,你需要一種力量去相信別人,你受過很多傷害,以前相信別人、對 別人挺好的,結果發現都被騙了,走到街上有人討飯,你給了他錢,後來發現那都是騙子,下次你還敢嗎?信任別人的時候需要一種勇氣和力量,那麼是什麼能夠使 得你超越患得患失的心態去信任別人,就是你的信仰。」

基督教文明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在與《管理學家》的對話中,趙曉他認為基督教影響了全世界的商業社會,而不僅僅是西方商業社會。因為全世界的商業社會是被西方商業社會哺育出來的,她是一個搖籃。在學習模式時,不能只是看表面的模式,而是看到背後的基督教的文明,特別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概念「罪」,「人人都有罪,因為人有罪,所以就不能把過大的權力給一個人,它建立的是一個制衡的體制,如公司治理結構等等。」

那麼,應該向中國的企業家提倡什麼精神?他說:「基督教文明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好東西,最主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有開放的心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吸收基督教文明好的東西,其實中國文化本身是一個變化的概念,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

被《管理學家》問及「如果有些企業家僅僅是把信仰當成個人宗教信仰,並不是把它運用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行為當中」時,趙曉回答指出,「這不是真正的信仰,只是宗教徒。他只是禮拜天去做禮拜,然後他的工作、方式、行為跟別人沒有什麼兩樣,這些人是宗教徒,不是真正有信仰的人。 」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