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踏異國難適應 事前跨文化訓練減少「傷亡」

2011 六月 3日, 星期五 8:08

宣教士踏上工場,由冷氣處處的先進城巿走進水電皆缺、衞生情況落後的部落,無論是環境適應、生活文化、語言溝通都會遇上極大衝擊。作為「鐵三角」之一的差會如何幫助宣教士準備好以迎接全新的工場挑戰﹖

神州華傳東南亞及中亞宣教工場主任何俊明日前發文分享神州華傳的跨文化宣教訓練——PRICE。PRICE是神州華傳的跨文化訓練名字,表明了宣士要付出的代價。PRICE代表了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資源擷取(Resource)、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ion)及事工建立(Establishing ministries)五方面。

何俊明介紹,早期的PRICE訓練在美國的總部舉行,為期四星期。但在訓練期中,宣教士的生活、飲食等都保持華人的文化,未能達到整全的跨文化訓練程度,因此在2007年開始,PRICE訓練轉為在泰北舉行,而訓練不再單是紙上談兵,更包括在語言、飲食、住宿、交通、文化體驗等內容。例如學員需學習吃當地人口味的簡單食物,住宿在沒有空調設備、衞生間設備簡陋的宿舍,並要每天步行至上課地點等。

結果在三年的學員評估上,差會發現受訓者認為PRICE訓練對他們適應工場文化有一定的幫助,這些學員包括已進入工場一段時間的宣教士。有學員表示訓練期間導師並不為宣教士提供一些標準答案,但提醒他們要在工場上保持對文化的敏銳的洞察力,如此的提醒對他們在工場實戰時有所幫助。

Like Us on Facebook

何俊明分析,宣教士到工場前的受訓讓他們有機會重整自己及反思。若沒有訓練期,他們將在忙碌的準備後立即踏上工場,未有時間想到文化轉換帶來的種種問題,而訓練期間給他們的反思空間是訓練另一層面的實用性。另一方面,訓練課程給宣教士提供建立關係網絡的機會,有利於他們日後互相聯繫及支持。

他又表示雖然宣教士在跨文化宣教訓練後仍會在工場上碰上種種問題,但如此的訓練仍是被認為有價值和實用。又指出不少新興多產宣教士的國家因缺乏事前的跨文化訓練而導致傷亡率高的情況,而華人宣教士相對長久,肯定了跨文化訓練的必要性。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