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宣教學院」成立 培養青年華人新力軍

2011 六月 15日, 星期三 10:56

一所專為專為栽培華人宣教士而設的宣教學院——「跨文化宣教學院」將於下月開始,結合神學與宣教,為培養宣教的人才而建立。此學院由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 (神州華傳)及馬來西亞浸信會神院會合辦。

首個課程將於7月18至22日在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的雪隆分院舉行。馬來西亞結合了多元種族、文化和語言的國家,無論在地理、環境和處境上都具備培育跨文化宣教人才的優勢。

培養年青華人新力軍,抗宣教士老化危機

神州華傳馬來西亞辦事處主任兼跨文化宣教學院的主要推動者林俊仁牧師表示,過去教會的一些屬靈傳統已導致宣教士老化的問題,甚至影響到宣教士的產生,需要重新以人性的角度去明白宣教士的處境及看宣教工作。

現時全球有百分之二十八的福音未及之民,宣教不僅是向自己的民族,更是向各民各族,促使跨文化及跨國界宣教的腳步。然而面向普世宣教的挑戰與需要,近年來華傳發現全球華人教會正面對宣教人力老化的危機。據2006年差發表的數據,香港現職宣教士平均年齡是47歲,佔60%以上,而30歲以下者卻不足1%。

如此嚴峻的問題令差會教會及神學院不得不停下來,檢視華人的差傳教育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結果發現最主要的問題不在教會對差傳不重視、不是年輕一代被世俗抓住而不願獻身,令人吃驚的是發現讓年輕宣教士不能起來的「殺手」竟是傳統培訓宣教工人的模式。

Like Us on Facebook

原來一般教會認為合格的宣教士必須累積數年的社會經驗,然後進入3至4年的神學教育,再加上數年牧會經驗,才能踏上宣教工場,但到被認為「合格」時,已至少年屆40,已經失去了最有精力及幹勁的年齡,加上體能、家庭、經濟等種種考量,不少年少被主呼召的人們的心志及熱情已被磨滅淨盡,難以踏上艱難的宣教長路。

華傳亦看到傳統訓練對宣教士的要求包括多年的社會經驗及牧會經驗其實對宣教工作無一定的必要,因為宣教士面對的是跨文化、新語言甚至跨國界的多重挑戰,社會經驗不一定對牧會及宣教工作有幫助,本地牧會的經驗亦不等於宣教工場的經驗,加上無論是學習新語言、適應新文化、跨文化宣教所需要的冒險精神和開荒的幹勁,年輕人皆勝一籌,因此鼓勵青年人投身宣教已成當務之急。近年已有不少重視差傳工作的神學院及差傳機構「悔改」,開始關注宣教士年齡的趨勢,降低有意宣教的青年進入神學院的門檻,挽救宣教士老化的大勢。

結合差傳鐵三角資源 培育青年人才

而此次「跨文化宣教學院」就是旨在興起青年信徒投身宣教,並為他們提供結合神學及宣教培訓的環境,讓他們知識與經驗均能汲取。

馬來西亞神學院院長王美鐘博士表示,跨文化宣教學院的課程特色是不單有神學的訓練和學術研究,同時亦有差傳、工場和宣教士實戰經驗的傳授和灌輸,富經驗的宣教士會充當學生的導師,在學院、見習和實習的活動裡給他們去經歷和體會宣教士真正的生活。

該院課程主要有神學科及宣教科兩大方面,除一般的系統神學、新舊約概論、教牧學等神學科,亦有宣教神學、宣教歷史、宗教比較、宣教與文化,以及佛教、回教、民間宗教研究、雙職宣教、城巿宣教等一般神學院鮮有教授的科目。特別的是院校要求學生都要參與跨文化的訓練實踐,在受訓期間送往宣教的工場在有經驗的宣教士的督導下工作。

整合教會、差會及工場經驗

教會、差會及宣教士被差傳學視為「差傳鐵三角」,教會為差傳提供了年輕的人力和資源,差會透過工場提供經驗和支持,而神學院則負起教育宣教士信仰的責任。跨文化宣教學院盼望能成為一個整合的管道策動宣教人力及匯集資源,有效地尋找宣教新力軍。

該院計劃以教會與差會扮演「地區性」的角色,舉辦活動招募有志宣教的青年信徒,透過「宣教禾場發展計劃」在一兩年間以短宣的方式參與當地的宣教工作,由有經驗的宣教士督導,並從中找出適合宣教的青年人,並為他們提供神學、宣教培訓與工場實習並重的訓練,從而培養出知識及經驗兼備的宣教新力軍。除此以外,學院更鼓勵教會組成一至兩周的訪宣隊到訪工場,將工場的情況及需要帶回教會,並以禱告及經濟去支持工場實習的青年們。

神州華傳國際總主任林安國牧師表示:「我們過去的宣教策略和路線,都是華人向著華人來傳福音。但是主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是要我們脫離民族主義,要我們向萬民來傳福音。」他又表示,「最近的華人教會有一個美好的醒覺,他們看見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的重要,神也興起了很多年輕人獻身,今天跨文化學院的建立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要。」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