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興會之七] 鮑維均牧師:放下爭競 背上十架跟隨耶穌

2011 八月 8日, 星期一 18:55

在晚堂奮會的第七晚,鮑維均牧師用「跟隨耶穌」為題分享了瞎子巴底買的故事,講解有關呼召的訊息。經文出自《馬可福音》十章46至52節。

鮑牧師一如以往地先提出一連串問題引起大家思考。首先,這治好瞎子的記述有奇怪的地方,為何臨近耶路撒冷、耶穌快要受死時馬可要提到「醫治」的講題﹖此外耶穌不斷呼召人們背起十字架跟從他,在苦難中經歷神同在,被人棄絕在十字架上。但在今天很多教會似乎不是很現實的題目,是否在沒有逼迫的現實這段經文不適用今天教會呢﹖苦難的反義詞、或不肯受苦時會做什麼﹖鮑牧師與大家一同思想此問題。

馬可福音有十多個神蹟,鮑牧師先分析了此福音書神蹟出現的架構,幫助大家容易明白記載十章瞎子巴底買的神蹟的原因,並了解其意義。

十個神蹟、兩個循環

此福音書的首十個神蹟有著兩個循環的架構。第四章耶穌剛開始加利利的工作時就受到試探,然後就開始寫神蹟。4章提到第一個神蹟是平靜風和海,這是在海上的神蹟,第二個神蹟5章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看為醫治的神蹟。第三個神蹟是睚魯女兒被醫好的神蹟、中間隔著血漏病女人被醫治的神蹟。經過三個醫治的神蹟後再提到六章裡餵飽五千人的神蹟。

接下來的五個神蹟跟上面五個是一個循環。第六個神蹟是耶穌在海上行走,與第一個個同是海上神蹟,第七個神蹟是是耶穌治好病人,七章記載了一個婦人求耶穌醫治女兒的醫治神蹟,然後再有其他醫治神蹟,如耳聾、舌結的。在三個醫治神蹟後再有八章的餵飽四千人的神蹟。

Like Us on Facebook

鮑牧師指出兩個循環先是海上神蹟、三個醫治神蹟,然後是餵飽的神蹟。在這些經文中馬可要告訴讀者耶穌是新的摩西,主耶穌在成全古時的應许,因為申命記18章:「主要興起一位先知像我」,說明耶穌是新的拯救的來臨。

特別的是此十個神蹟經過後,似乎再沒有什麼神蹟的出現。在八章11至13節記載法利賽人盤問耶穌關於神蹟的事情,但耶穌指這世代彎曲、悖逆,像摩西古時的世代一樣視神蹟為無物,不因神蹟而敬畏神,因此「再沒神蹟給他們看了」。十個神蹟出現後,耶穌既說明了再沒有神蹟。然而如何解釋十章再出現的巴底買得醫治的神蹟呢﹖

鮑牧師因此認為,馬可的焦點有可能不在神蹟,而放在別的地方,就是說耶穌要透過神蹟引介另一個思想。

瞎子巴底買得醫治—呼召記述

八章以後有兩個治好的神蹟的記載。八章有治好伯賽大的瞎子,雖然是神蹟,但重點不在神蹟,而在瞎子見到真理。神蹟出現前記載了耶穌責備門徒:你們有眼睛還不見嗎﹖意思說瞎子能看到的,你們為什麼看不到呢﹖因此兩個瞎子神蹟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說明門徒有看不見的。因此十章的神蹟的重點不在講神蹟。鮑牧師先大家看十章瞎子巴底買得醫治的記述。此神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首先,在此前記載的神蹟裡沒有一個瞎子的名稱被記載下來,不單講他的名字,連父親的名字也提及。第二,多個神蹟中沒有一個被醫治的人能講出耶穌的稱號。他聽見耶穌就他為「耶穌基督」第三特點,也是這段的中心,是重複了三次的動詞「叫」,而「叫」的原文正是「呼召」。

因此也正更印證,這段記載中心不在醫治,而在「呼召」。講文學體裁這不是一個神蹟,而是呼召記述。此人受神所呼召,因此提及他和父親的名字,這人認出耶穌的重要性,因此耶穌呼召他。他丟下衣服。這討飯的人是用衣服去討飯的,當耶穌叫他時他將養生之物撇下,可說是放下一切跟從耶穌。因此作者下的結論不在他的身體健康,而說「他就跟隨耶穌了」。因此講十個神蹟記述,寫出耶穌的權柄的記述已過去,而八章以後就是為了交待新的課題。

門徒的瞎眼

第十章瞎子被神呼召,並跟隨耶穌,但內容是什麼呢﹖鮑牧師提問:「有什麼是瞎子能看到,但門徒仍未看到嗎﹖」

原來八章12節後面一直講門徒看不見。耶穌問瞎子:「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嗎﹖」此問題耶穌亦曾問門徒,在十章他問門徒:「你要我為你們做什麼嗎﹖」門徒的回答時要求一個坐在耶穌左右,一個坐在右邊。八章記述彼得認耶穌為基督,在十個神蹟後他認為基督是榮耀的基督。彼得並未有回答錯誤,但仍不夠,因此八章結尾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许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此前彼得認為基督是榮耀的基督,而此處耶穌正式講自己的苦難。但此後門徒仍不明白耶穌講的苦難,仍以為基督講的是榮耀的基督。因此在第二次耶穌預言自己會受苦後,門徒在路上爭論「誰為大」,及後第三次耶穌預言自己的死後問門徒「你要我為你們做什麼」時,他們要求一個坐在耶穌左右,一個坐在右邊。

鮑牧師說苦難的相反就是「爭論誰為大」。三次預言耶穌復活時門徒都誤會了。因此耶穌第一次要強調不要賺全世界、爭大爭小。但第二次講完他們又爭論誰為大,第三次更爭論誰坐在耶穌左右。瞎子看到耶穌是基督,因此他受呼召跟隨耶穌,但門徒卻看不到瞎子所看到的,當耶穌講受苦時他們還以為在講天國是偉大的,然後爭論誰為大。門徒不明白「苦難」是什麼。沒宗教自由的人當逼迫來到時,他們為神忠心。一次鮑牧師問一個傳道人:你們最害怕國家發展哪一方面﹖那傳道人竟說怕沒有逼迫時,因為當逼迫消失時大家都失去信仰的力量。當沒有苦難時就「爭論誰為大」,競爭竟然成為苦難的另一面。

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许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表明耶穌不單上十字架痛那樣簡單,而是將自己摆上,被人間的宗教領袖棄絕,在人間的標準下將他自己完全棄絕。十字架不單是身體的疼痛,更是被人棄絕輕慢。當十字架成為棄絕輕慢的標記時門徒不明白,他們心裡反問:你不是基督嗎﹖為什麼被人棄絕呢﹖

今天教會亦爭論「誰為大」

鮑牧師又慨歎在今天教會講苦難太難。一般信徒以為吃飯禱告被取笑時便算得上為主受苦,以為背主十字架的要求已達到。當耶穌上十字架時,門徒完全不明白,更以為是榮耀的,「今天信徒可能幻想自己受逼時拿著《聖經》被燒死也可,轉頭來爭論誰為大,誰的聲音更大,在執事會、團契、主日學,甚至私底下也有這樣的爭論。」每個人都在爭,男人爭賺錢多,家庭主婦後爭兒子與別人的兒子誰更厲害。學生爭分數,長大爭職業,結婚後爭誰丈夫更好,在教會爭誰查經更好、誰將聖經解釋得更通。「人不停地爭,傳道人也在爭誰的教會好一些、誰講道好些、誰帶人信主更多。教會口口聲聲說在傳十字架的福音,但結果是群體分裂。美國很多教會不斷分開,因為在競爭而沒想過這就等於沒背起十字架跟從耶穌。」

鮑牧師說:瞎子巴底買向主說「我要能看見」,這是最沒競爭性的要求。但不少信徒向主求比身邊的人好一點,「我們在爭,一個坐在左邊,一個坐在右邊。耶穌在講要上十字架受死時我們還在爭,想想多麼羞恥!我們今天教會群體是否還在爭﹖」鮑牧師年青時跟一個傳道人談話,他說:「我們如果少點氣,就犯罪更少。」教會出現的很多問題與教會逼迫沒關係,卻跟「氣」有關。

教會陷入這樣的景況下有什麼解藥﹖耶穌說解藥就是「上十字架」。鮑牧師說:「這不是笑話。人在苦難中忽然間會停下來。」當在苦難中不用再爭時,人才開始親近上帝。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人在爭時是跟著世界的標準而努力,這不等於拜偶像嗎﹖當標準沒有了,神在苦難中拆毁我們,難道我們才說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嗎﹖」

人在苦難時才停止「爭」

鮑牧師說:「人在苦難時人才親近上帝,苦難時才停止爭,苦難來到才停止用別的標準衡量自己的工作。我們回想自己的生命是否不斷爭取,甚至影響與身邊人的關係。

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许多的苦,被祭司長、文士等棄絕,被人輕慢,原來這就是成全救恩的方法。換句話說每次我們在爭時就是背棄十字架的恩典。耶穌說作我的門徒我就會背起十字架跟從我,但人不斷爭,執事同工、弟兄姊妹,在外面工作都在爭,到苦難來臨時才意識我們與神的距離多麼遠。」

他提到美國一所大學的校長羅伯遜30年前辭去大學校長的職位時所作的演講。他的妻子在89年年底患上絕症,至90年開始行動不便,於是他在51歲正值大學發展高峰之時放下工作全心服侍太太,24年間每天給太太換尿片,餵她吃東西。93年後太太已認不得他了,他仍默默地服侍她。他分享說:有時太太眼神似認得他時,他就整天很高興了。他想到人只要有一刻望向上帝,上帝就高興了。從照顧太太中他體會到上帝有多痛苦。

鮑牧師又注意到從巴底買的故事開始不斷提到不少小人物,包括寡婦的奉獻、罪婦膏耶穌、有人幫助耶穌背十字架、百夫長認耶穌是義人等,他們都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相比下彼得和猶大出賣耶穌、十二門徒都離耶穌而去。門徒跟從耶穌是因為以為有榮耀的冠冕,以為可以繞過十字架跟隨耶穌,因此馬可開始寫一些沒爭競的小人物,因為他們更值得被記載下來。

鮑牧師最後作出呼召:「你可能在股巿、家庭、教會都做得很好,但其實只是在競爭,並忘記在十字架上被人棄絕的耶穌。耶穌呼召人不單是信耶穌,或決志為他受苦,更是呼召願意被人輕慢,甚至生命都被奪去的人。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可以看為榮耀的工作,被呼召作光榮的事。但神今天要呼召我們被人輕慢、棄絕,我們還願意嗎﹖還是只願意做競的信徒﹖你是否願意放下競爭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當這樣做時,神會復興我們的家庭、教會、國家,你願意嗎﹖」

相關新聞:

[奮興會之一] 鮑維均博士講「聖潔的事奉」

[奮興會之二] 鮑維均博士:剛強壯膽 敬拜獨一真神

[奮興會之三] 鮑維均博士談「福」與「禍」

[奮興會之四] 鮑維均博士:現今的機會

[奮興會之五] 鮑維均牧師:「列國先知」—耶利米的警世稱號

[奮興會之六] 鮑維均牧師:從約拿講公義與憐憫

[奮興會之八] 鮑維均牧師:馬利亞,蒙恩的女子

[奮興會之九] 鮑維均牧師:別攔阻神的工作

[奮興會之十] 鮑維均牧師:《啟示錄》的福音與禍音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