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港台及日本一共28位學者22日至23日在港參加「辛亥革命與香港基督教」學術研討會。活動由基督徒文化學會主辦,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華基督教公理堂、中國基督教歷史學會、何世明基金會協辦。以一位歷史學家所說歷史的每一點都與上帝直接發生關係,該活動則是眾多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活動中最具意義的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和平結束了中國歷時幾千年的皇帝制度,亦標誌著亞洲第一个共和國的誕生,其歷史意義重大。由於孫中山在港接受洗禮為基督教信徒,在其倡導和領導之辛亥革命運動,與香港基督徒的參與及支持大有關係。該研討會包括教授、學者及牧師共就25個相關題目分享及討論,並就今日香港及香港基督徒的歷史位置作反思。
昨日發言的劉義章教授以「香港基督徒與辛亥革命」為題分享,指出推翻滿清帝制的革命運動從開始就與基督教有密切關係。孫中山1883年在香港公理會喜嘉理牧師施洗加入教會,受基督教啟迪出救國心志和革命理念,孫深信耶穌基督的教導若能在中國被遵行,即為中國的富強和現代化奠下良好基礎。而支持辛亥革命者中基督徒為數眾多,初步統計名單有65個,當中包括了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人陸皓東和楊衢雲,還有供革命黨員走避匿藏之所道濟會的王煜初牧師和區鳳墀長老對支持革命黨員不遺餘力。道濟會現址香港般咸道基督教道濟會堂。
Like Us on Facebook
劉博士教授結語指出,百年前革命香港發展經驗啟迪孫中山在中國建立一個現代文明的法制社會,今天香港做為中國最現代化城市,港人在享受自由、法治、廉潔政府的同時應惦記國家的長治久安和14億同胞的福祉。香港應為祖國走向現代文明國家之林作好應有的角色。
另一位講員香港歷史學會會長呂元驄教授分享「基督教革命份子的社會背景及抱負」,他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場中西合璧、參與者國際化、基督教徒和華僑商人為主的中等階級革命。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算是流血最少的革命,這與基督徒認為滿清官員被魔鬼控制腐敗有關,不想殺人流血。他指出孫另一重要影響是讓中國兩黨合作,停止內戰。從孫中山所發表的文章中可見基督教精神在深深作工。孫遺言「革命尚未成,同志仍需努力」,可見他關注革命中農民階層仍未加入,中國仍未聯合。
再有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吳梓明教授發言,分享「基督教教育與孫中山革命事業」。他指出基督教育不單是教會學校以及學校提供的宗教課程,不只是聖經知識和神學教義內容,更包括廣泛的基督精神的表達,包括由教會和傳道人組織的傳教、教育和社會服務活動,與傳教士的個人接觸和基督徒的人際網絡,還有不限於特定地方而是來自海外及世界各地的影響。孫中山就是在香港西書院時候認識基督教,並於道濟堂聽道時候得到很深啓發,並與和很多基督徒相識結交。革命期間有不少基督徒及教會學校的學生積極支持和投身運動行列。以「四大寇」之一陳少白所就讀的廣州私立嶺南大學為例,該校精神是結合基督教的服務和友愛精神,為革命培育出一批愛國救國的人才。
崇基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的分享「孫中山思想與基督教信仰」,指出從狹義定義信仰為做禮拜和傳福音,則孫中山與基督教沾不上邊;但從孫中山的言行、救國救民的使命感,還有為他人而活和放權的精神這些都與基督教有密切關係。
其他演講題目還包括香港基督徒家庭和辛亥革命等豐富繁多。23日研討講員包括梁元生教授、林治平教授、许開明牧師、陶飛亞教授、劉紹麟教授等。研討會於23日下午4時45分舉行閉幕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