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紹昌牧師
台灣確實是寶島,但也確實是個小島,因此向外開放就是生存的選擇。或许因為這個緣故,台灣對美國的軟體硬體幾乎是照單全收,舉凡軍事、政治、經濟,甚至文化都是一樣的追逐。但最近的一件教育大事,似乎是台灣率先插旗。從今年的秋季學期開始,台灣教育部將把「兩性平權運動」和「多元情慾」和「同性戀議題」放入教育課程之中。不令人意外地,對這個決定,有人鼓掌叫好,認為是開放進步,但同時也在台灣的宗教界、教育界、以及無數家長中間激起了不滿撻伐的千層浪。自由主義者冀望以同志議題打造一個和諧的社會,仍然是個令人忐忑不安的未知數。
無獨有偶地,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也上演了一場幾乎相同的戲碼。舊金山市同性戀者州參議員藍諾提出SB48法案,主張在全加州中小學教科書中加入有關同性戀者貢獻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更認識同性戀者,不要在校內欺凌嘲笑同性戀者。加州州長布朗已經簽署通過SB48法案,將在二○一二開始於全加州中小學的教科書內記述同性戀者的貢獻。许多宗教團體反對,認為此法案的實質意思是將同性戀者變成英雄人物,並不適當,而且將對有如白紙一張的年幼孩童產生深遠影響,甚至誤導他們的性傾向。许多家長與團體也推動收集簽名,準備透過公投將法案推翻。
Like Us on Facebook
自由寬容的底線為何?
在民主社會中,這類的事端當然還是需要用民主法律程序來解決。這種爭議可能會增加,而非減少。遠的不說,落幕不久的加州第8號提案,餘波才剛剛平息,而今年SB48法案風波又起。目前很難預料公投推翻SB48法案的成與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類「同志議題」的觀點,定然會不斷地滲入教育、法律、文化傳媒之中,點點滴滴但無止無休,就如雨後春草無處不生。而在爭議過程中,隨著傳統道德規範的解構,「同志議題」已經悄悄地繞過了「道德議題」。一旦變成了一個無關對錯是非,僅是個人選擇的議題,誰有大聲反對它的立場呢?政治上,嘗試要「接納同性戀」,「反對同性戀的法律權益」已經儼然被自由人士視為唐吉珂德大戰風車的笑話。
信仰上,教會通常釐清「上帝愛罪人」但「上帝恨惡罪」,不過碰上同志議題卻也面臨困難,甚至連定義都莫衷一是。外面的世界其實並不關切「神學議題」,反倒是教會自家人因為「神學議題」而造成了內部的裂痕。讓我簡約地說,如果我們真心篤信聖經具有指導信徒一切生活的權威原則,則聖經反對同性戀的觀點是清楚明晰的,經文解釋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一點都不需要有些神學家故弄玄虛地夾持了聖經詮釋來模糊神學、道德、與罪的分辨。混淆,並非由於聖經,乃是因為詮釋。或者更正確地說,是因為不當的詮釋。在後現代的平台上,根本不缺乏「意見」,但社會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益見」。西方教會為同性戀議題掙扎了數十年,教會與宗派因此大分裂已有數次,元氣損傷不少。而華人教會若以西方為師,恐怕也將越加陷入同樣的泥沼。從最近某教會公報在七月份刊登的「從信仰看同性戀被按立牧師」的主題與專訪中,也多少可以看出端倪。
不幸地,現在有個普遍的誤解,認為強調寬容,因此就必須包容同性戀所有的議題,這是邏輯錯誤,甚至也可能是道德錯誤,或是自由的濫用。寬容是好的,更是必要的,但寬容並不一定是美德,而且價碼可能是令人意外的昂貴。寬容當然也不是無邊無際的;但何處才是寬容的邊界,那就端看社會能否有足夠的支撐能力。相信同性戀的議題會讓社會更加和諧進步,可能是自由主義與後現代多元主義的一廂情願。倘若社會沒有足夠的資源,是很難養護多元主義的土壤的。當德國總理默克爾與英國首相卡梅倫二人不約而同地宣稱,國家文化多元主義已經死亡,大約也非無的放矢。
同性戀仍然極具爭議。同性戀性傾向是否是與生俱來,仍然沒有定論。將它視為定論,並且據以制定公共政策,絕非美德。就算科學能證明同性戀是與生俱來,那麼,就可「任性」嗎?是否就讓DNA序列決定支配一個人的宿命?若可以,其他古怪的性傾向、以及非典型的傾向又如何?若性傾向是個人的選擇,則應當將之交給成人才是合理。而一個成人,作為孩童的監護人,應當有責任以及權利,輔導孩童作出正確的選擇,就如在道德與行為規範上的家庭教育一樣。既然同志議題仍然大有爭論,強行將同志議題,無論透過什麼方式,巧妙地嵌入教材之中,是顯示出自由寬容主義的偽善。
言教加身教來塑造孩子
同性戀是一個巨大的議題,非短短數百言可以說的清楚,更超越了筆者的能力。我僅想在此思考「同性戀入教材」的議題。在剛才提到的台灣與美國的兩個教材之爭的例子,似乎都是傳統家庭價值與宗教團體落在下風。在法律層面上,宗教團體以及家長們仍然需要循著正當的途徑,竭力抗議與爭取,因為這攸關未來子女世代的興衰。有識之士當戮力以赴。但我認為,僅僅在政治或法律上獲得進展,是遠遠不夠的。
不久之前,一個憂心的家長撰文「一個家長寫給總統的一封信」,反對將具有爭議性的「同性戀議題」編入基本教育教材。十七年前,這個父親開始擔任青少年輔導。那個年代,许多爸爸因為外遇而成為缺席的父親,但许多母親是偉大的,守著孩子,含辛茹苦,養育孩子長大。然而,十幾年後的今天,還是许多爸爸有外遇,而许多媽媽也出走了,再也不甘願守著孩子,把孩子交給祖父母。「隔代教養」成為一個很容易被接受的作法。我體會著作者心中的沉痛:「現今的時代,高舉著個人的權利,卻忽略了作為父親與母親的責任,高舉著情慾滿足的權利,而忽略了在大人『情慾』權利被滿足的背後,许多無辜受傷的孩子。」
優良的教科書當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家長與老師的角色無可取代。「人師」絕對可以更正「經書」的錯誤。甚至「經師」都可能做到。在面對孩子的性傾向,就如孩子其他一切「德智體群美」的發展成長過程一樣,父母能缺席嗎?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無論在學校教育,或在家庭教育中,此話都能定準。上帝託付保羅這個簡單卻深奧的道理:「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林前四15-16)他並非矜誇,反而坦誠地說:「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3-5)保羅知道自己並非完美,但也深知榜樣的重要。
孩子確實需要「榜樣」,因為孩子若要長大,必須「學樣」。基督徒家長與基督徒老師,也當明白上帝的心意。
在孩子的生命歷程中,父母與老師永遠是最寶貴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呂紹昌牧師為正道福音神學院教務長、舊約研究副教授。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第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