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教育強闖校園失敗 港台關注者回應

2012 一月 20日, 星期五 8:51

今年甫踏入新年第一天美國即有兩個州實施「民事結合」,讓同性戀伴侶享有與異性戀婚姻同等的公民權利。歐美國家對同性戀已大開法律之門,而台灣則為華人社會中最緊跟歐美國家的腳踪的地方。去年同性戀運動(下稱「同運」)的推動下,台灣教育系統幾乎失守。

本月初來自台灣「真愛運動」的推動者之一齊明向香港維護傳統家庭的機構分享了台灣的經驗。浸會大學宗哲系講師關啟文博士亦以香港的情況作回應。

一場同性戀課程進入校園危機

為讓學生明白要對不同性傾向的尊重,針對學生因為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而被貶抑或攻擊的校園「性霸凌」的問題,台灣推教育部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加入認識同性戀者的單元,並由婦女團體主導撰寫相關教材。

早在08年,教育局編印了《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98年又推出國小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及國中的教材專書《性別好好教》,發給全台3千多國中國小讓老師使用。然而這些教材推出後,令不少老師及家長憂慮,因為當中的內容已超越了課程「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 尊重會多元化現象」的宗旨,而是鼓勵學生發展多元情慾,變相提倡同性戀婚姻及性愛分離的多元家庭。

但去年5月公佈的「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課程內容遠超於原宗旨,甚至教導不正常的性觀念,引起學校老師及家長組織嘩然及群起抗議,教育局不得不即日將有關教材下架,平息眾怒。齊明表示去年5月4日當天,台北巿的家長總會率先反對該課程綱要,同一天下午,全國家長會聯合會會長亦召開記者會批評此綱要。結果在壓力下,當天下午,台灣國會立法院立時通過禁止使用教材及課綱,同時令重新修改。在全國家長憂慮反彈下,基督教、佛教、回教及其他非政社團亦組織成為「台灣真愛聯盟」發動簽名行動,並收集得40多萬社會人士的反對聲音,化解了一場同性戀運動走進中小學課程的危機。

Like Us on Facebook

這份令社會各界群起反對的「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一味推崇同運的觀念,目的在打破一貫的性別觀念,並推進台灣仍未合法的同性婚姻。在課程綱要及教材裡,不少內容令小學及國中教師及家長怵目驚心。

教導小學生發展「親密性關係」

齊明舉其中的數例以說明,小學課程的其中一個教材《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中提及如何答應別人的「感情告白」,教導小學生與對自己「表白」的朋友许下「愛的承諾或約定」,而许諾方式竟然包括肢體撫摸、擁抱、親吻甚至親密的性關係。齊明舉此例子說明社會大眾難以接受此課程的原因:「這教材已不單教導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的問題,因此老師覺得教不下去。」

另一令人憂慮的問題是教材中傳遞「性」與「愛」分離的觀念,教導學生從小處理情慾的問題,包括可有愛侶之外的性伴侶,變相鼓勵濫交,又明言以「墮胎」處理濫交的後果是「合情」「合法」等,漠視墮胎是濫殺生命,並且台灣墮胎行為未合法的實況。此外更在課程中教導同性戀學生如何清洗性玩具,教他們如何自製作性交的工具等,直接鼓勵中學生進行性行為。齊明認同社會的確有多元性取向的現象,但對教導國中生多元情慾則不敢苟同。

阻止校園欺凌恐弄巧反拙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教導認識「多元性取向」時並非純綷去認識及尊重社會的不同性取向的人,更要國一至國三學生去「了解」自己的性取向,這就等於逼使初中學生去作出選擇自己性伴侶的取向。另一方面課程亦未清楚解釋認識性取向的正確方法,叫教師也無法教導學生,深怕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混亂。

他又表示不少人高中時曾以為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但長大後確定自己並非同性戀。成長心理學中清楚顯示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各個性的探索階段,此階段要讓初中生「選擇」性伴侶未免言之尚早,更極可能會對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疑惑及不安。

他提到自己有一位同學天生的走路形態及手勢都有點娘娘腔,同學老師都懷疑他是同性戀,他因此飽受欺凌,又懷疑自己真的是同性戀,更曾一度因此想自殺。幸好後來得到教會關愛,最後得完成師範課程,成為家庭真愛教育的教師。不少人擔心新課程會對有同性戀疑惑的學生產生另類的標籤效應:「假如班上真的有同性戀,老師叫學生特別要尊重他,這樣做實質是為他們貼標籤。你很難說他長大後不會改變,但這樣的標籤反而害了他,令他更受同學的欺凌。再說,你說那同性戀的同學該怎麼辦呢﹖他的後果誰負責呢﹖」

他認為新課程已遠遠超越了「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原意,而可能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並引導其發展多元情慾,以及多元家庭,成為推動同性戀教育的工具。

關啟文博士:真正杜絕欺凌必須從鞏固家庭著手

關啟文博士亦回應了台灣的課程事件。他指出台灣的同性戀運動的策略與歐美國家一樣,將校園視為「兵家必爭之地」,以下一代為目標對象去倡議性解放運動,把同運的意識形態灌輸給青少年,成為正規課程的一部份,並爭取在文化上對同性戀全面正常化。他認為,香港同性戀運動一直叩學校的門,在不同的大學開始試圖發揮影響力。

他提到本港05年同運在肛交且的司法覆核上獲勝,不少同運組織得以進入校園作倡議;除此以外,小童群益會亦宣揚無論在內容或意識形態都與同運接近的「性向無限」觀念,培育學生接納不同性傾向的人。此外,同性戀組織08年時正式向教育局提出將同性戀教育加入課程的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小童群益會在09年進行有關同性戀在中學情況的調查,並呼籲建立「無歧視校園」,又推出接受及假定同性戀是正常的宣傳小冊等,仿傚美國以「安全校園」,杜絕校園欺凌的口號將同運打入校園。但關博士提出,研究顯示有欺凌行為的學生大多出自問題家庭如單親及父母再婚等,認為要真正杜絕欺凌必須從鞏固家庭著手,方才對症下藥。

對於同性戀課程進入香港校園的可能性,關博士認為香港教育制度緊貼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此外香港的中小學大多為宗教辦學,認為對防止同性戀教育闖入校園有一定保障,但同運的工作及影響仍然不容忽視。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