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戰後生出「潮爆一族」宜投入宣教

談退休信徒事奉契機
2012 二月 1日, 星期三 9:20

教會近年漸漸湧現一群人多勢眾、財力穩健又有生產力的一群——就是在二戰後出生的年長一族、即所謂「戰後嬰兒潮」一族。這的人群是努力打造了今天社會的建基者,對社會影響至大,現正陸續進入65歲以上退休年齡。

香港浸信會差會最近《浸傳網》向這人群顯示關注。青山浸信會譚司提反牧師發文討論了這批「潮爆」的退休一族的特性,以及他們能在教會的宣教工作上發揮的能。

今天一些教會對年長者定位為體弱多病、孤身獨居、缺乏能力、教育水平低等等,因此年長者事工亦以佈道及關顧為主,目的是讓他們「安享晚年」,等待主召回天家而不將他們納入事奉人手。

但譚牧師指出這樣的預期已不適用於新一代的年長者。這些出生於戰後的人群的特徵如下:視工作為人生中心,多勞多得是他們的哲學;重視「自食其力」,相信自己能改變現況。此外他們亦是目標取向、競爭進取、著重生活質素的一群。這樣有餘暇時間、有工作能力、積極進取的一群理應是教會事奉及派出宣教的生力軍,但教會現實中卻往往是他們對宣教的反應冷淡,少有作出回應。

為什麼出現這矛盾的現象呢﹖譚牧師分析這是由於社會存在「建制性的年長歧視」所致,包括「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觀念,視長者為後輩不能「上位」的阻礙,在制度上亦將65歲定為退休年齡,令人們忽視他們的生產力。

Like Us on Facebook

此外,消費文化及個人主義的興起,亦令這群退休一族對自己的生活質素要求提高,另一方面亦減低了貢獻他人的興趣。更甚者,甚至有的長者視不用工作及讓人代勞是樂事,更無庸說獻上自己為無償的事奉及宣教行動。

他建議如教會要推動這群「潮爆人」參與宣教,發揮他們的生產力的話,首要幫助他們重新反思自己對「年長」的看法。他認為每個人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從神而來的獨特呼召,年長也不例外是一個呼召。

從古代75歲被呼召的亞伯拉罕,到80歲才被召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到近年歷史中69歲才任美國總統的列根、100歳高齡跑畢42公里馬拉松的辛格,都是老有所為的例子。這年齡群的時間、精神、學識、經驗、人際網絡、物質財富等等都能被使用去成就神的旨意,就是使萬民作主門徒及讓人與神和好的工作。

除了年長者要對自己有正面的認識外,教會不同年齡的人群都要打破「年長者」與「非年長者」年齡觀念的隔閡,特別是教會的領袖亦要消除一切對年齡的謬誤。此外對這群「潮爆人」使用配合他們年齡特徵的培訓方法,以及能善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工作事業等相配合的宣教模式等,均能使宣教工場相得益彰。

而來自尖沙咀浸信會的徐均平執事本身正是退休的「潮爆一族」,他在過去任職政府管員時積極在教會擔任各項事奉,至退休後更投身短宣及培訓工作。他認為雖然退休信徒有較多空閒時間,但若沒有來自主的呼召,差傳工作很容易會半途而廢,因此他認為參與宣教之先重要的是有主的呼召,才算得上正的退休宣教。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