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賑災四載 喚醒家庭教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2012 五月 18日, 星期五 9:24

汶川地震後內地家庭教會自發開始的「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的參加者、武漢一位家庭教會的牧者李牧師近日受訪指出,2008年的「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喚醒了中國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識,推動了中國教會的合一,這是近代史上教會間少有的。教會和信徒透過具體的行為來見證基督徒的愛心,也讓社會對中國基督教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接受《基督時報》專訪中,李牧師認為,通過這次愛心行動,增進了教會間的連接;並且積累了教會參與社會服務時所需的寶貴經驗,例如探索常態化社會服務的模式和方式、如何培訓志願者等。

持續至今的「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給教會帶來重大影響。李牧師認為,「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參與汶川救災與災後重建,是中國教會在參與社會服務方面的很大喚醒。

基督徒的愛心,要落實到行動中

李牧師說,中國教會在很長時期主要關注傳福音、自身成長和教會的擴張,這次參與賑災是公開的社會服務。而且當時面對的是一個很大的災難,教會需要有愛的體現,基督徒的愛心應該有行動,所以「愛心在行動」是這次活動的一個主題。對教會來說,參與到社會服務和關懷是將基督徒的愛心落到實處,這是教會學習如何讓愛心行動起來的一次很好的嘗試。

Like Us on Facebook

教會在社會服務中的定位

這次經歷讓教會找到參與社會服務的定位,比如「社會工作如何參與比較好?哪些是我們可以持續做的?哪些是政府可以做的?這樣慢慢就會有分工,可以找到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定位。」

教會間合一併多樣化的服侍

不同的教會為了一個目的共同參與一個活動是不多見的。這次活動中不同的教會輪流負責、共同參與,增加了教會間的合作、往來機會,促進了教會的合一。

李牧師說:「一段時間以來,教會和社會中間有隔閡,教會甚至處在邊緣的位置,社會對教會普遍有誤解。而這次賑災活動,讓很多人看到基督徒的信仰和實際生活的聯繫,也讓社會對教會有了更深的認識。」

另外,當年的行動對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方式也有所啟發。在四川參與救災的教會很多,很多基督徒的服事持續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在中國,(教會)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多樣化。這次活動的開始也考慮過,能不能所有教會一起做、模式統一起來,覺得用這樣的模式工作會比較方便,可是因為剛剛開始的時候,不太容忍差異和多樣性,後來並沒有成

李牧師表示:「不同教會間,勇敢嘗試、探索道路,這應該是被好好鼓勵的,而不要過早的下定論。多樣化的服事、相互接納和認同——這條路可能是將來中國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一個特色,而不會形成一個單一的機構。」

李牧師也見證了不同的教會做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基督徒做的很好,比如透過小孩子的輔導、福利院等很好的扎根,服事做得很持久。

積累了社會服務的經驗

「中國基督徒愛心行動」為中國教會積累了社會服務方面的實際經驗,如同工訓練等這些很具體的東西。比如說,這次有的人信主不久就很熱心的去到四川參加賑災去了,可是遇到災難後自己也接受不了,參與服侍幾天之後自己也需要被輔導,從而看到在賑災行動前需要對弟兄姐妹做好訓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