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昌牧師:改變為神國

2012 六月 6日, 星期三 15:04

作者:呂紹昌牧師

二○一二年的春天發生不少大事,譬如歐債惡夢、台灣總統大選、中國國家副總理習近平訪美、西方制裁伊朗油價飆升等。大事總有人去議論。談大事有時,談小事也有時,此番我們來看一件不大不小,卻也可大可小的事。

《今日基督教》換標誌

從二○一二年春天開始,美國福音派教會文字事工的旗艦《今日基督教》,變換品牌標誌。從一九五六年創刊以來,這是《今基》第四個商標。第一個商標使用了二十九年,第二個用了十六年,第三個則只有十一年。商標變更的速度,見證了世界改變的步伐。

改變必然是事出有因。改變,有時是迫不得已的救火之舉,但也可能是因為遠見而開創。以《今基》的成央A並不需要急迫的改變。試想,每個月有二百五十萬人瀏覽嬝炕m今基》的各樣印刷、數位、手機、網路文字事工,哪裡會有燃眉之急?《今基》這次的改變,應當是屬於先知的洞見。這正是這群基督教精英令人羨慕與敬佩之處。

五十多年前,一群福音派的精英(其中多位是筆者的恩師),準確地看見,要確保福音佈道的長遠果效,必須有極強大的文字事工,才能延續傳福音的果子。一九五六年創刊時,《今基》只是一份基督教新聞雜誌,報導教會與世界動態,討論教會實踐與神學難題,協助教會牧者們更能影響世界。五十多年來,福音派教會從原本的社會邊緣地帶,脫胎成為能影響社會,有舉足輕重的群體。《今基》的貢獻不可沒。

Like Us on Facebook

當年,文字事工就只有平面印刷。但今天,文字、聲音、影像與電影的合體,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全世界幾乎人人手中都有能收發傳媒的手機。更別提透過書臉、推特、噗浪、Youtube、以及汗牛充棟形形色色的網站了。相較於五○年代的單純與單調,今天實有天淵之別。我們所處的時代豈止是資訊爆炸,簡直是資訊氾濫成災。

新的使命宣言

影響力這麼巨大的《今基》自然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二○一一年十一月,今日基督教事工的董事會,與深受愛戴的佈道家葛理翰有一席談話,重新回顧五○年代雜誌草創之時,檢視所領受的異象,是否仍然能切合今日的《今基》事工。白髮蒼蒼,僅能靠輪椅出入的葛理翰,諄諄勸勉董事們:「任何《今基》事工,務必繼續以基督為中心,持守遵行上帝的話。」雖然洪亮聲音不再,但葛理翰的簡短忠言,仍然鏗鏘有力。

異象不變,但創新是需要的。《今基》為了應對現代多元媒體的挑戰與需求,增闢了兩個嶄新的事工。為此,在原有的網站之外,增設了一個全新的網站。無論就口味、風格與內容來看,很明顯是為了年輕的世代而設計。個人很讚賞《今基》的新使命宣言:「《今日基督教》──全球性媒體事工。」另外一句的陳述也一樣令人心動:「塑造基督教的內容,改變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在新網站的標版上不斷出現的陳述:「為教會」(for the Church),可能最令人讚賞。為何?因為「全球性媒體事工」並非《今基》的特色。事實上,世界上不乏许多蜚聲國際的新聞媒體。但作為「為教會」的「全球性媒體事工」,則清楚地是《今基》的異象、使命、與身份認同,非他莫屬。

為要事奉教會

為何要特別提到「為教會」,而非「為基督」呢?局外人無由得知他們思考的理念與過程。儘管要能兼容並蓄地界定「教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會提出「為教會」,必然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個世代可以極熱切地追求屬靈經歷,但未必喜歡傳統教會,甚至心生鄙視,認為不過是上一代老古板的東西,僅是有組織的宗教而已。一個著眼年輕世代的事工,竟敢這麼勇於表白,令我驚喜。「為教會」是一個需要而適時的提醒。

既說「為教會」,即表示《今基》在與教會的關係上,是「從」,而非「主」,為要事奉教會。論到主的教會,當然不能喧賓奪主。為要成就上帝國,主耶穌設立了教會,而非福音機構或神學院。我深信,華人教會在這事上多有需要反思之處。根據「哈特福宗教研究所」的報告,若不計天主教,美國有五千六百萬基督教徒,三十萬間教會,二百五十一所神學院。容许我引洛杉磯華人教會為例。根據「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的統計,大洛杉磯華人基督徒約三萬五千人,二百六十多間教會,十二所神學院;另外還有一百一十個教會機構,幾乎是每兩個華人教會,就有一個華人福音機構。

若比較上述兩項統計,則十分有趣。與歷史悠久家大業大的西方教會相較,華人教會普遍傾向比較弱小,這並不令人意外。但英語教會約每二十二萬五千信徒,才得設立一個神學院。但在洛杉磯地區,不到三千個華人基督徒就擁有一個華人神學院。培訓人才絕對是必要的。但華人教會的這種密度真是令人驚駭;這種標準讓人擔憂。在如此稀釋狀態之下,我們如何奢求華人神學院的資源、深度、力道、與品質呢?而這並非是洛杉磯的特有現象,我聽聞在台灣也有數十個神學院,但無論使用多麼寬鬆的標準,總基督徒人數尚且不及百萬。在中國大陸的形勢可能更加熱鬧,培訓班一個一個地被「升級」,稱為神學院,遍地開花,數目據說不可勝數。噫乎,能不讓人擔憂也難。神學院、福音機構、宣教差會肯定有存在的必要,但教會的設立與成全,絕對有最高的優先次序。

教會的重要

我們需要經常揣摩耶穌設立教會的心意。在〈教會的重要〉一文中,陶恕以他一貫的睿智洞見、誠懇但犀利的筆鋒,解剖出他那個時代教會的問題:

在這世代裡,教會是神的旨意最高的啟示,教會也是主用自己的血買來的。按聖經所說,任何有效的宗教活動,都必須是依屬教會的。讓我再說得清楚一點:任何事奉,若要得神喜悅,就必須以教會為中心,以她為出發點。管他是聖經班、派發福音單張小組、商界基督徒委員會、神學院,或任何從事各種宗教活動的獨立團體,都該檢討一下,因為脫離教會,或在教會以外舉辦任何宗教活動,都不會有真正的屬靈意義。(《受教的心》,頁27)

陶恕博士的這番逆耳忠言,有如先知信息,仍對今天的教會說話。教會需要不斷地悔改與更新,但不能被取代!上帝所設立的教會日後將得榮耀(弗五27)。而身在教會之中,我們深知道地上教會的軟弱與缺點,這也正是主耶穌需要捨身走上十字架的緣故(弗五25)。然而,無論多麼不完全,上帝仍然定了旨意,要藉著教會來傳揚福音(弗三21)。教會是獨特的,因為「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

教會是屬天的,是基督的身體。「為教會」,就是「為基督」。「為教會」並非僅是個觀點,而是建造行動,因勢更新,掌握開創契機,尋求突破,並且能犧牲捨己,成全教會與肢體的過程。可能只有透過「為教會」,才能更具體地將「基督」表現出來,好比「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上帝表明出來」一樣(約一18)。

反覆思想,我很欣賞「為教會」的異象宣言,也期许有更多的建造行動。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2012年5月刊: 《傳揚》雜誌2012年5月刊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