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崗:亞非拉小朋友,什麼路上手拉手?

2012 六月 18日, 星期一 9:30

作者:楊鳳崗(作者為宗教社會學家,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

出國多日,回來後第一次去教堂禮拜,趕上聖約教會的特別主日,邀請了所支持的福音機構在教堂內設置展台,介紹事工。禮拜開始後,牧師請這些散坐在禮堂中的福音機構代表站起來,一一介紹姓名和機構,竟然站起來了二、三十位,有些是本地的,包括去年我們曾經帶中國學者訪問過的「三一事工」(福音戒毒戒酒的事工)、監獄事工(探訪服刑犯人和照看他們的孩子的事工)、多個校園事工(做大學生思想工作的事工),有些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包括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機構,他們致力於把聖經翻譯成世界上各種活的文字。

這讓我想起來,很多年前在一個華人教會的差傳主日,見到一對香港籍華人夫婦,委身到非洲傳福音,成為威克里夫的成員,致力於把聖經翻譯為當地一個部落的文字。華人不再僅僅作為福音的接收對象,也成為服事其他民族的使者,這個在二十世紀出現的一個小小變化,意義重大,是否會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現象呢?

接下來牧師邀請一位中年女士到前面的講台,請她介紹她所參與的事工。原來她是這個教會的成員。她說,很早以前就與丈夫有個心願,在自己所生養的孩子之外,要再去領養幾個孩子,領養那些沒人要、沒人管的孩子。

Like Us on Facebook

經過一番研究,確定去非洲西部的加納領養,因為那裡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生活都很糟糕。先是通過領養機構看到了一幅照片,是一個大約2歲、一個大約5歲的姊妹倆。後來在領養機構安排下到了加納,見到了這兩個小女孩。第一天的見面,兩個小女孩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見到白人、第一次進到城裡、第一次住進旅館、第一次使用沖水馬桶、第一次使用刀叉吃飯……。如今,領養的兩個女兒中的大女兒,已經是少年人了,個頭高高的,就坐在前面第二排。在加納,他們找到當地一位中年婦女,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以前在孤兒院工作,後來離開,專門為婦女接生,並提供輔助和輔導。聽得受了感動的這位聖約教會會友便留在那裡,跟這位接生婆生活和工作了兩個月,看到當地婦女的極大需要,她便籌集資金,幫接生婆辦起了一個婦女扶助中心。這樣一份慈善事業,就是這樣做起來的。

然後,牧師邀請五位青少年上來,包括那位從加納領養來的女孩和四位分別來自土耳其、印尼、中國、墨西哥的青年人,他們按照〈主禱文〉的段落內容,先後用各自的語言進行禱告。然後,與牧師一起,同時用各自的語言誦讀〈主禱文〉。那個時刻,感覺就像聖靈降臨,眾門徒用萬國的方言齊聲向上帝祈禱,兩千年前的景象再現眼前。真想用照相機或錄影機攝錄下這個感人的場景,但我今天是無備而來,因為這只是普通的地方、普通的日子裡的一件極普通的事情。

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學唱的童謠:亞非拉小朋友,革命路上手拉手……。「亞非拉人民在革命路上手拉手」的那個理想早已幻滅,眼前這幕卻是真真實實的,而且是發生在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上,一個平凡小城中的一間平凡教會的一個平常日子裡的一件普通小事。哪是理想?哪是現實?哪是現實的理想?哪是理想的現實?

今天講道的牧師則是來自芝加哥的一位韓裔美國人,他用標準的美國中西部口音,動情地講述著「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十章15 節)。

童年的童謠在腦中迴盪不息,歌詞卻漸漸地切換成全新的內容:亞非拉小朋友,救贖路上手拉手……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2012年5月刊:亞非拉小朋友,什麼路上手拉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