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世欽牧師(華福總幹事)
本文期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背誦耶穌所說「我是」的一段經文;二是藉這段經文的簡單注釋,在我們的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來。
還是在13歲時,我就很喜歡一首短歌,銘記在心,至今不忘。就是約翰福音第八章12節﹕「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我相信,相當多的基督徒都會唱。唱完後,你就達到本文第一個目的,已經把經文背了下來。
第二個目的是通過這段經文,了解耶穌所說的話,對於基督徒有怎樣的信仰意義?
首先,還是從主耶穌的所言所行來詮釋祂的「所是」。本文是要來看耶穌基督所說的第二個「我是」,加上謂語則為「我是世界的光」。
耶穌基督的神性
就經文的解讀,從思路發展而言,耶穌這個「我是」的論述,乃是延續第七章祂在住棚節時的講述。從第七章53節到第八章11節的經文,许多聖經學者都認為是後期的抄本加上去的。假如你稍微注意的話,在某些聖經版本裏通常會有一點小小的注解說明,例如新譯本,在第七章結尾加上括號,寫著﹕「後期抄本才加上七53-八11」。為此,思想第八章12節時不能忽略上下文的聯繫。
在第八章,耶穌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而第24節,耶穌說﹕「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其中,「信我」就是信「我是」。這就回到舊約聖經裏耶和華說「我是自有永有的上帝」,表明了耶穌基督的神性。
Like Us on Facebook
接著,第八章28節,耶穌又強調說,你們「必知道我是基督」再次肯定地表明了祂的「神性」的這一屬性。而第58節就更有趣了,探討與亞伯拉罕之間的關係﹕「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原文乃「我就是」,表明耶穌基督的神性與祂的先存性,這在神學裏是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因而,當時的猶太人很驚訝:你多大年紀?怎麼會出生在亞伯拉罕之前?他們不知道耶穌指的是祂本身的神性問題。
先看這段經文的背景。當耶穌基督說「我是世界的光」時,首先與舊約的曠野漂流有密切的關係。第一個「我是」(請查阅本刊上一期第2頁「生命的糧」一文),我們提到了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那是回到舊約上帝帶領以色列人的景況,講到從天上降下嗎哪。到了第七章37-39節,耶穌基督講到如何從祂的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因為那時的水是不可或缺的。上帝正是透過水讓他們明白,祂是絕不能缺少的那一位,包括擊磐出水的神蹟。
然後,到了第八章,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這就馬上把猶太人帶回到他們列祖在曠野40年的漂流生活,上帝藉著雲柱、火柱來帶領他們。由此,讓以色列人馬上能回想到他們列祖過去所遭遇的經歷。
同時,經文的解讀,與猶太人的住棚節有密切關係。我們查阅利未記第二十三章40-43節,上帝親自設立這個節期,要祂的百姓們紀念上帝的拯救和引領,如何把他們從埃及領出來,經歷了一系列的艱辛,最終藉著祂的恩典將他們引入所應许的迦南美地。
住棚節,一般進行七天。第一天在聖殿,特別是婦女院點放火柱,甚至有學者說,也在耶路撒冷不同角落點燃極大的火柱,照耀整個城區。節期晚間,猶太人不能回房內,只能住在用樹枝和樹葉搭建的帳篷裏睡覺。以提醒他們,過去他們的列祖怎樣蒙上帝的引領和保守,最終摆脫困苦的生活;又藉著平地串起的火焰,徹夜通明,再一次讓他們想起,耶和華在他們中間。所以,當耶穌基督對著這群猶太人說「我是世界的光」時,可能我們無法體會,但是對他們而言,感觸太多了。
從解經的角度,就當時的背景來看,耶穌講話時,很可能已是住棚節的最後一天。熊熊燃燒的火柱變成漸漸低垂的火苗,散落起飄飄悠悠的火星,地面開始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耶穌站在眾人面前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哇!這樣的一幅情景,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太過具體、太過深入、太過明顯了,猶太人一聽,他們就會有深切的感受。
不同凡響的真光
首先是四個字:真光照耀。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既告訴了當時的人,也告訴了今天所有的人——祂就是真光。表明了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信仰;一是道德。
信仰方面,表明耶穌基督就是上帝
詩篇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詩二十七1)。詩人很清楚地表達了這個重要的舊約觀念。在舊約,先知們常用光來代表對上帝的尊稱。以賽亞書第六十章19節、約伯記第二十九章3節、彌迦書第七章8節都很清楚告訴我們,耶和華是那光、是真光、是亮光,祂就是上帝。因而,耶穌在此正式宣告:我就是上帝。這一點,從信仰的角度來講非常重要。正由於這個緣故,耶穌基督開啟了人靈裏的黑暗。
接著的第九章,是我在以前的文章裏曾經談過的,即耶穌醫治那生來瞎眼的人,是祂所行的一個神蹟。奇妙之處就在於,真正的「瞎眼」乃是指當時的法利賽人,那些祭司長、文士心中的黑暗,耶穌行了這樣一個神蹟表達祂真光的本性,照耀了人內心的屬靈黑暗。
換言之,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就是這世界唯一的信仰對象,祂就是人生命的唯一盼望。為此,耶穌才會說,若跟從祂的,就不在黑暗中走,要得著生命。
真光普照的重要信息是從信仰的角度來看的。耶穌是人類的救主,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聖經的真理,讓我們確知、確信、並且遵行。
道德方面,表明上帝的聖潔
約翰一書很清楚告訴我們,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以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對比,表明了上帝的聖潔;但以理書更有意思,講到「上帝洞察暗中的一切」(但二22),揭露了人心中的黑暗。
其實,這也很配合約翰福音第八章1-11節,關於這個婦人在行淫時被抓,雖然在解經上有些為難。法利賽人跟這些文士、祭司長把婦人抓了起來,帶到耶穌面前,故意要陷害祂。這段經文是非常貼切的,因為把這些祭司長、法利賽人內心的醜陋、道德的黑暗,暴露無遺。一句話,人心的詭詐。為此,耶穌基督要強調的,就是祂要照耀你我生命中黑暗的角落,除屬靈意義,也表明了道德意義。
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道德黑暗的世界,美國更是如此。许多看似合法的條例,卻不合乎上帝的心意;许多所謂合法可行之事,在本質上卻是不道德的。此外,你我個人生命中還有很多黑暗的地方,外界的人都看不見,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 只有自己心知肚明。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祂要照耀我們,顯露我們心中陰暗的角落,祂要再次把我們從黑暗中領出來。
在聖經裏,「黑暗」還有另一層意義。表明無助、絕望、痛苦、挫折⋯⋯這一切在你我的生命中都會出現。但是,只有「我是世界的光」的耶穌才能把我們從這一切的黑暗中拯救出來。
求恩主幫助我們,讓我們的心思意念被真光照耀,耶穌基督是人類的救主,同時又是我們生活的最高準則、道德的最高標準。作為基督徒,一方面要讓耶穌基督的真光普照,就像前面我們所唱的那首詩歌一樣,讓祂成為每一個人聽見的福音;另一方面,信息的應用提醒我們,要常來到耶穌面前,讓祂的真光照耀我們生命的黑暗角落,坦誠地面對我們的主。
跟從真光,棄黑暗得生命之光
耶穌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這就是說,耶穌是世界的光,真光照耀的同時又告訴我們:跟從真光。「跟從」這個詞在新約聖經出現過91次,其中有79次在四福音書裏,而且都是與耶穌基督的論述有關,成為祂的專有詞。
上述的三個方面,清晰地表明了基督徒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主耶穌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很明顯指的是救贖大恩。相信耶穌、棄絕罪惡,真心實意來到耶穌基督面前,與祂建立生命的關係,「你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就能得救。另外的一層意義,則是要完全的聽從、隨時的待命、榮耀的效忠。
日新月異的生命
那麼,如何活現在我們的生命裏,進而應用在實際行動中呢?我提出三點建議:
以耶穌基督的真光為我們生命的核心
《標竿人生》第一課的主題點明,你我生命的中心就是上帝。一旦離棄,就喪失了基礎。耶穌說的跟從祂,就是讓祂成為我們生命的核心,將個人的心靈完全歸屬於祂。
你我的生命被太多的東西所吸引,我們的時間、金錢、才幹以及恩賜都被霸佔了,失去太多太多,不知不覺地把生命的重點放在那些世俗的事情上。然而,耶穌基督要我們跟從祂,這就是做主門徒的意義——生命的重心是耶穌基督。試問,你的生命重心在哪裏?
感受並體會耶穌的心腸,把情感投射在祂身上
耶穌的話點明了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意義。我們與主耶穌的生命關係,是建立在情感上的。聖經裏,上帝常常用很富有情感的話告訴我們,如先知耶利米說﹕「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三十一3)如此深厚的情感!何等寶貴。同樣,耶穌基督說的很多比喻,包括浪子回頭,都是要我們能以情感去回應、體會祂的心。換句話說,跟從耶穌基督是充滿著平安、喜樂,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並不是單單理性上的一個觀念,乃是與祂有生命的互動關係。
跟從耶穌是非常令人振奮的,越跟隨就越興奮,越跟隨就越有力,越跟隨感觸就越深刻,充分感受到,主啊!㹽就是我的主,我願意一生來跟從㹽。當我們對著一個自己所深愛的人說:我願意一生陪伴著你,這該有多大的震撼力,婚禮的誠信立約,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相信耶穌、跟從耶穌的一生,把整個情感都投在祂的身上,讓祂來指引前面的道路。
你我都需要操練,常存耶穌基督的心去體會、看弟兄、看姐妹、看世界、看周圍發生的事情、看我們生命中的難處,我們的心就會更加緊貼耶穌。
在耶穌基督裏,持續不斷地得以成長
耶穌說,跟從祂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表明我們就是要遵循耶穌基督的旨意,祂怎麼帶,我就怎麼做;祂怎麼領,我就怎麼走。同時,還表明基督徒是有成長空間的,假如自以為已經夠了,覺得沒有改變的必要,那就失去了成長的空間。跟從耶穌,認祂為主,主權在祂,我隨時待命效忠祂。此外,更表明願意讓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裏引領我們不斷長進,祂如何塑造,我都心甘情願地順服。
我們不要左顧右盼,而是定睛於前面引領的耶穌,祂要帶領我們向前邁進。只有專注在祂身上,世界所有的一切就都變為虛空。在這個動盪不安、道德黑暗的社會裏,想一想你心靈的黑暗角落,來就近真光,定睛仰望耶穌基督,祂要改變我們,引領我們的一生,你肯嗎?
蒙允轉自《使者》雜誌2012年5月/6月刊: 《生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