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家潘霍華:充滿患難一生,留下豐富信仰遺產

2006 二月 1日, 星期三 5:10

迪特里希‧潘霍華是誰?這位一生充滿憂患與迫害的二十世紀德國年輕牧師和神學家,他的人生可謂充滿傳奇色彩。他適逢生於亂世,不幸在39歲時被害,成為年輕的殉道者,但透過他的作品,我們仍然聽到他向世界的對話。

潘霍華的生平

迪特里希‧潘霍華不像巴特、卜仁納、布特曼等神學家在生前即受到外界的注意。在他的一生儘管十分短暫,可是卻充滿了许多的患難及苦澀。

他生於德國城鎮─布列斯勞,曾經歷過可怕的戰亂時期,但是,最後仍然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完成了其博士論文《聖徒相通》(Sanctorum Communio),也是他的第一篇著作,而當時他只有一名二十一歲的年青「小夥子」;然而,在以後的日子裡,他陸續發表了多篇著作,諸如:《行動與存有》、《基督中心》,以及被稱為三部曲的《追隨基督》、《團契生活》和《倫理學》等。這些著作不僅對當時的神學界有深遠的,而且影響了日後的基督徒對信仰的態度。

可是,又一次戰亂的爆發不僅扭轉了這位年青的神學家的一生,更奪去了他的生命而不幸成為殉道者。在三十歲時,潘霍華失去了他的教職;三十四歲起被禁止公開證道;三十五歲,文章不得再發表面世;三十七歲更被捕入獄。最後,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潘霍華受絞刑處死。然而,經歷過那些多的憂患與迫害,並沒有令他退縮、害怕,反倒使他對真理更為執著、堅定。就算「死亡」也不能勝過他,如今人們試圖從他留下來的著作裡去認識耶穌基督。

Like Us on Facebook

著作簡介以及其影響

二十世紀年青的德國牧師、神學家、殉道者,死時只有39歲的潘霍華,卻在其短暫的生命裡留下了不少著作。

潘霍華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Sanctorum Communio)意欲以社群性此一觀念來建構神學,重視人的他者(Human Other),那麼,其教授資格論文《行動與存在》(Act and Being)就強調神學的衪者(Divinc Other),批評哲學及神學在知識論上及人性論上的自我中心性。這一「他者優先性」的觀念進一步在《創造與墮落》(Creation and Fall)及《基督中心》(Chirst the Centre)中被確立於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啟示:為他(being for other)。

被稱為三部曲的《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和《倫理學》(Ethics)則挑戰了信徒回應耶穌的呼召,於具體生活中同時獨處和共同生活,而非嚮往另一世界,因為道成肉身的事件把這個世界轉化成與上帝不即不離。潘霍華的最後書信《獄中書簡》(The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以斷簡非系統式表達了他對成熟及齡的世界的關注;基於其對耶穌基督十字架事件的瞭解,潘霍華一舉批判了宗教時代的運作上帝觀及現代性的自我中心權力觀。

然而,潘霍華的信仰遺產將繼續影響那些對抗世俗潮流的二十一世紀基督徒。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