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辦的「牧養研討會2012」剛於18日起一連兩天舉行。今年主題為「教牧心靈健康」,來自教會、事工、神學及各專業的人士參與研討,逾百名本地教牧同工參加。
牧職是心靈疾病「高危」行業
教牧人員是教會的靈魂人物,肩負管理全教會運作、信徒靈命培育及教會事工發展等重任,以幫助信徒個人及教會全體達到神賜給教會的異象及使命。在研討會上,不少講員都指出一般信徒對教牧期望甚高,以致教牧頭上仿佛有「光環」,加上教牧身負召命,事奉果效要向上帝交待,容易令教牧產生壓力心理,若未加調節,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靈健康。
事實上牧師也是普通人。在基督教聯合醫院任職的臨床心理學家湯國鈞博士更指出,教牧面對會友的輔導工作身心疲累,甚至有研究發現牧職比其他助人的行業有更高的身心疲累指數,可謂壓力爆煲。
會上不少講員提及教牧走向「耗盡」(burn out)的情況普遍,患上抑鬱等精神病的個案也不少,精神科醫生陳玉麟甚至指出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在教牧領袖中有沉溺問題如性沉溺者為數不少,情況亟需正視。
教牧精神及心靈:回到靈性的根本
研討會從教牧的心靈、心理、精神健康,以及靈命塑造四方面探討。總的來說,大部份講員認為以上種種問題的根本仍要從與神關係及屬靈的角度解決,而這方面近年才漸漸為社會重視,視之為全人健康的重要一環。
Like Us on Facebook
袁海柏就指出教牧的心靈健康受著外在環境和內在的情況影響,但他認為確從從上帝而來的召命是最終極的因素。他引近日與浸大協作的一項研究指出,召命感較高的牧者有較高的工作投入感,另有研究得到類似結論:以工作為召命的人在工作上所得的滿足感較大。
另一項教牧面臨的壓力是人際衝突和角力。五旬節聖潔會永堂的創辦人、伍山河牧師難得談教牧人際衝突的壓力。他指出牧者要有永恒的眼光去分析解決問題,特別提到若有敵對自己的人時,要不視之為個人及血氣的衞突,反之視為彰顯基督的機會,相信聖靈必在會眾心中動中,最後化敵為友。
心理學專家葛琳卡博士認為,教牧事奉感耗盡甚至受傷時,能經歷神的恩典和醫治,以找回自由的事奉。精神科生陳熾鴻醫生亦相信除了精神分析、藥物治療外,屬靈進路可成為教牧精神問題的治療方向。
教牧靈命塑造—去信、去愛、去仰望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科教授林國彬牧師探討教牧的靈命塑造時指出,最重要的是找到幫助自己成長的要素,以及明白自己改變的過程中聖靈如何作工等。當中他提醒教牧在生命的過渡時刻別忘了清楚數算並處理自己失去並影響自己的東西,並且舉帕爾默(Parker J. Palmer)在貴格會的經驗, 提出需要誠實和開放的群體作安全的空間,幫助個人分辨聖靈的聲音。
靈根自植國際網絡的蔡貴恒牧師認為靈命塑造可以很簡單,但亦可以很複雜。他提出放下事工式的思考,從憐憫的神學(Theology of Compassion)作起點,讓耶穌基督憐憫的救贖成形在心裡,並支持牧職的事奉。他又分享多年來的探索令他最終感到比起心理治療、性格類型等分析,與神的關係乃是最重要的,明白自己是無用、無力、無助的「朝聖者」,去信、去愛、去仰望,明白自己是上帝所愛的,並經歷祂所給予的平安與自由。
是次研討會由06年開始每年舉辦,至今已第六屆。每年有不同的主題,去年就探討了中小型堂會的危與機,適切教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