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基督教面臨的最大敵人是誰?很多教界領袖與聖經學者認為是「世俗主義」。那麼,世俗主義為何對教會造成強大的殺傷力?它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自口誅筆伐自由派神學、普世主義兩大教會殺手後,歸正教會亞太裔教會聯盟主席張景祥牧師近日又在他教會官網發文聲討另一教會破壞者「世俗主義」。
張牧師在介紹世俗主義的緣起時,也對當時中世紀教會宣揚的聖與俗二分法、宗教權威、腐敗行為深刻反省。可以說,中世紀黑暗的屬靈環境是滋生世俗主義的溫床。
世俗主義源於第15、16世紀的歐洲,最初是反動「宗教」的一種運動。當時為何有人對教會表示不滿呢?在張牧師看來,這種不滿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因為在15、16世紀之前,歐洲人對天主教會的專橫、霸氣,利用「宗教權威」挾制人,動不動就給人扣「異端」的帽子;凡不順服「教廷」、「教會的權威」者就會被革除教籍等,非常反感、積怨已久。這也使中世紀又被稱為黑暗時期。
當這些宗教權威人士用教會權壓制人,而自己聖職人員卻生活在奢華淫蕩之中,因而產生另外一種反動的力量,就是「世俗化」的思想(世俗主義前身)就出現了,其口號是掙脫所謂「宗教的束縛」。
另外一種正面積極的動力也產生了,那就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種文藝復興表現在藝術、建築,後來甚至影響了宗教改革,很主要的觀念就是「以人本為中心」,在強調上帝把這世界交給了人,要讓人發揮一切才華。
Like Us on Facebook
總而言之,中世紀時,一方面教會權威人士太過份強調:神權、教會權(主張這是屬於神聖的、不可侵犯的部份),同時用聖與俗兩分法劃分人或事或物,輕看屬世的、世俗的一切。但另一方面,整體而言,教會內又不夠實際表現出真正的聖潔來。
「因此,以人本為中心、以看得見的世界為本、強調活在這世界的真實性與理性的『世俗主義』就產生了,而且世俗主義所發出來的反動力是很強的。」他說。
中世紀處於屬靈黑暗時期的天主教會催生了世俗主義。此後,世俗主義又繼續影響更正教,並推動了帝國主義發展,也使基督教的傳播蒙上了的帝國主義的陰影。
張牧師說,正當十六世紀的天主教開始了「宗教改革」,花了差不多一百多年整頓教會內部、並調整了、革新了正統的信仰、神學,並教會組織之後,教會在十八世紀開始到二十世紀中,這兩百多年就開始了「宣教之旅」。
從歐洲開始,後來北美洲自十九世紀也開始接著向普世宣教。整個歐美的教會就像剛睡醒的巨人,帶著基督的大使命往全世界宣教去。當這段時間英國崛起成為「英日不落國」,帝國主義也興起了,歐洲白人往亞洲、非洲去搶奪殖民地。
在這個時期,一方面更正教和天主教會都積極展開海外宣教,福音傳播結出很多果實。但另一方面,非常可惜的是,世俗主義發動了以人本為中心的思想,進而推動了「帝國主義」往外國拓展疆土,搶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並販賣黑奴。
在張牧師看來,帝國主義與宣教運動差不多同時進行的情況實在非常糟糕。以至於雖然福音傳遍亞非,但這些非白種人的世界卻無法分辨,總以為「白人都差不多」。
由於無法劃分「帝國主義」與「教會之宣教」這兩種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勢力。所以,亞洲和非洲的本地人對福音和教會卻有極混亂的看法,評價是毀譽參半。
正如蔣夢麟在他的書《西潮》中把這種情況描述成:「耶穌是騎著洋大礮到中國來的。」張牧師認為,這是值得今日教會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