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頌輝:短宣——你是認真的嗎?

2013 五月 17日, 星期五 7:00

暑假要到了,當學校和社團忙於舉辦各類夏令營當兒,教會也經常在這段期間推動國內外的短宣。隨著人們普遍經濟水平的提升,加上好些國家都有廉價機票等因素,短宣在各地的華人教會逐漸成為一項越來越受歡迎的活動。教會辦短宣的目的基本有三:(1)讓一般信徒有更多機會接觸宣教,以提升宣教意識、挑旺宣教熱忱、深化宣教參與;(2)為相關地區的宣教士和教會提供資源與支援;(3)對於有遠見的教會,也會期望藉此產生更多長期的宣教士來。坦白說,就上述理念而言,短宣事工的確值得推崇。短宣運動推動了數十年,而且越來越普及化,是時候讓教會好好反思一下:到底上述目的達到了沒有?信徒因此變得更有使命感了嗎?宣教工場因此得到實際幫助了嗎?長期宣教士因此增多嗎?筆者希望藉著本文表達自身的觀察和反思。實際的數據無從估計,我也相信無論如何神的確在做工,因此答案不應該是「有」或「沒有」,而是「多少」。

由於有些地方的用語不同,我想應該解釋一下:本文的「短宣」指一群人一起到一個需要福音的地方,為期一、兩週時間,探訪那裡的宣教士和教會,在那裡辦宣教性的活動,諸如佈道會、街頭個人佈道、營會、教主日學或者接觸未信者的課程(如電腦、英文、音樂……)等。這種短宣有時被稱為「訪宣」。

Like Us on Facebook

短宣事工目的的反思

放心,我不可能是短宣的反對者,因為我自己就是從短宣開始領受宣教呼召,而後來變成全職宣教士的。換言之,要說短宣果效,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而且我認識不少宣教士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從短宣隊員到變成接待短宣隊的宣教士,確實給我帶來不少反省。

為了加強信徒的宣教使命感

先談談短宣對信徒本身的益處吧~就這個目的而言,短宣是希望透過實際的探訪宣教工場,來增強使命感。這個目的大體上是達到的,按照筆者的評估,也是上述三大目的中達到最大果效的一項。透過短宣,信徒可以親眼看看跨越本身所處之地區的福音需要,與宣教士一起生活、體驗不同的環境與文化、經歷工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對釵h信徒而言這是畢生難忘的回憶,我甚至聽過參加一次短宣便扭轉一個人之人生觀的見證。

然而,從一個短宣隊員到長期宣教士,筆者深深體會到,短宣和長宣的體驗仍然有莫大的差別。與後者相比之下,前者只是相當淺薄的經歷,而且它大部份都是正面的。在一個地方待兩週,什麼都很新鮮,也看不到太多負面的事物,一旦日子久了,想念家鄉美食卻吃不到,語言不通辦事很不方便,身為外國人少了很多權益,同工配搭久了也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再加上事工沒有果效……要真正認識某個工場,無疑需要更長的時間。

為了幫助宣教工場的實際需要

無可否認,有各種恩賜的信徒一起去幫助宣教士,確實能補償宣教士本身的不足,而且他們往往還會帶一些工場所需要物質需求,諸如書籍、教材及其它工場上買不到的生活用品等去給宣教士。不過,短宣隊往往同時也增加了宣教士的負擔,尤其同工較少的工場要接待一大批的短宣隊員,單單安排住宿和膳食就是一大難題。此外,很多短宣隊來自較為舒適和富裕的國家,到了異文化環境,尤其是較為落後的鄉鎮,需要較大的適應,搞不好還很容易病倒,感冒發燒、上吐下瀉現象都很常見,這些過程對接待者而言無非有是另一種壓力。筆者認為這些算是難免且「必須」的經驗,宣教士為培育信徒參與宣教而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不過,有些短宣隊因為沒有事先提供適當的訓練,導致隊員不成熟,以致冒犯當地文化,或隊員之間經常為了小事發生衝突,則能避免就避免。

另一種不好的狀況是,很多短宣隊為一次的行程編排過多的事工和活動,而且還為之設定預期的目標數據,一到工場便忙於完成計劃表和達成目標,那些事工未必是工場需要的。短宣隊轟轟烈烈地辦了一堆活動,當地人可能也因為新鮮感也反應熱切,短宣隊走後留下的殘局卻唯獨宣教士自己來收拾。那些短宣隊所看見的,實在不是宣教工場的實況,回到自己家鄉所做的報告肯定也不夠客觀。宣教工場的事工實況,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一點一滴辛苦耕耘而得的。

為了培養長期全職的宣教士

上述提過,筆者和好些筆者認識的宣教士都是從短宣走到全職的,一個認真尋求呼召的人,短宣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考驗,對於認真培育長期宣教士的教會也是一樣。我刻意說「認真」,是因為有很多例子顯示大家並不是真的很想達到這個目的,甚至可能利用短宣來逃避這個更遠大的目標。

當我向一些信徒問起作宣教的意願時,常有人給我類似這樣的答案:「我每年都參加教會的短宣隊,去泰國、緬甸……。」當我問起一些教會有做哪一些宣教工作時,大多數教會除了禱告和奉獻支持宣教機構,就只做到差派短宣罷了。坦白說,我心裡有一個擔心:他們會不會以為這就是自己所能為宣教做的最大努力了?一般信徒恐怕會自認為,每年能抽出一兩週參加短宣,已經算是參與宣教了;教會能每年花一筆可觀的資金和精力差派幾個隊伍出去,也算是盡力了。我無意否定這些信徒和教會的努力,畢竟,一個學生願意自掏腰包花一段假期的時間去參加短宣,比起很多亂花錢、浪費時間的少年人真是好得很多倍;一個工作者願意用一年中有限的假期,或一個做生意人願意放下自己賺錢的機會,用一、兩週的時間去協助宣教工場的需要,比起很多捨不得這麼做的人也算是難能可貴。但我們仍要撫心自問:難道就這樣了嗎?我們是否認真想過自己還能為宣教多做些什麼?

筆者無能也無權去判斷哪些人、哪些教會到底怎麼想,只期待大家能更「認真」一點,切勿不知不覺以美麗的名堂來躲避對神更深之委身,或補償內心的福音虧欠感,或掩飾可能存在的自私動機(藉著短宣旅遊?)。事實上,短宣隊給宣教工場所帶來的幫助是較小的,其更大的益處是對短宣隊員本身,若信徒或教會以此便自滿,就完全顛覆了短宣最終的目標。

說穿了,在生活越來越方便的時代,我常常感覺到有兩個美德是基督徒不知覺流失的:信心與委身。以前的宣教士們對所要到的地方完全沒有實際的體驗,就定意在某個地方埋下餘生,相對於他們,這時代的信徒有更多管道和機會去為認識和選擇自己的工場,理當可以做更好的準備,怎麼卻變得更不懂得信靠神和長期委身?也釵酗H會說,那是過去宣教生活的形態,已經不再適用於廿一世紀,時代在改變,宣教策略也要改變。這話表面是正確的,只是我們仍然必須問:難道這樣的短宣就是現今世代有效的形式嗎?上述已經分析過,事實並不然。

短宣事工推動的建議

如何讓短宣更好地達到它當有的果效?筆者在此發表一些本人的淺見。首先,教會一定要做好行前的教導,包括清楚說明短宣的目的(包括上文所述的三方面,這是至關重要卻甚少教會做到的)、對所要到之地方和文化的介紹,以及當地教會的需要等等。第二,應當強調短宣隊員的體驗、學習過於做工。在服事上不要按照差派教會所定的理想和目標來策劃,而應當按照工場的需要提供協助。在工場期間,隊員應當多聽宣教士及當地居民的故事,最好是鼓勵隊員將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的反思寫下來,引導自己更認真的對待短宣經歷,也好與其他隊員以及家鄉的弟兄姐妹分享。最後,教會應當加強行程後對短宣隊員的跟進工作,尤其是幫助隊員認真地尋求神的呼召,有些人或陳u的有全職的呼召,其他的即使沒有,也當幫助他們藉著各種管道繼續參與大使命的服事。現今有许多差會推動為期數月到兩年的特約同工政策,據本人的評估與判斷,無論是為增強信徒對宣教的認識,或對工場的實際幫助,或為了培育長期的宣教士,都要比只是一、兩週的短宣更能達到目的。

短宣……還可以再認真一點,因為耶穌頒佈大使命從來就是認真的。

本文轉載自《華傳》,作者為神州華傳宣教士,目前在台灣進修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