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傳總主任余俊銓談差傳教育的定位

2013 七月 24日, 星期三 5:23

相信大多數福音派教會都不會否定宣教乃神所託付的使命,並且認同其重要性,只是從現象和實況來看,相應的行動並不算積極,尤以華人教會(包括中國教會在內)為甚,「內視」或「近視」的情況仍然嚴重。究其原因,當然與教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與方式有著密切關係。 

教會培育的必須

教會所有的教育、造就栽培事工,不論系統、課程安排如何,總離不開要幫助信徒明白神的心意,希望他們有穩固的真理基礎和靈命能長大成熟。然而,在大多數教會裏,差傳課程似乎並非佔有重要位置,有關科目好像可有可無。彷彿那只是一種陪襯或選擇之一,教會並沒有(可能是未能夠或不願意)投放更多資源,以致信徒對宣教方面的真理缺乏整全認識,對於差傳的使命、概念也非常模糊,直接影響教會成長的動力和活力。

其實,有系統的宣教教育是教會「門徒訓練」的必要元素,因為信徒生命的成長與宣教意識、行動二者本來就是分不開。不能有意無意地把聖經知識、神學理論與大使命的生命實踐分割,導致教會、信徒成長失去平衡和清晰的方向,且在各樣忙碌中削弱了教會存在的本有弁遄A也大大減低她在地上蒙召、被揀選的意義。

宣教教育在堂會中的重要性在於:

帶動正確行動

Like Us on Facebook

首先是將信徒的眼光、視線轉移到聖經的主題焦點,明白甚麼是神最終的心意和我們首要關注的事情,才能產生事奉方向的調整,繼而有相應的行動配合。

裝備有心信徒

差傳教育本身就是要幫助信徒有更強的宣教意識,了解如何參與宣教?實際行動步驟如何?事工的範圍和方式怎樣?尤其是訪宣、短宣等計劃,更需要有良好的訓練,包括心志和心態上的準備,事工技巧和隊工合作的裝備等,才能發揮配搭、合作上的最大作用。

不斷提醒挑旺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課程要有合乎真理的理論基礎,施教時還要強調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的重要性。藉著宣教課程的不同課題,可由淺入深地多方提醒某些重點,以加深印象。

自我衡量成敗

可讓信徒比對自己的成長情況,看看在屬靈操練和追求討主喜悅的同時,到底明白和回應神心意的程度是否有增加?在宣教事奉上,是否願意作更多委身?

倍增差傳資源

透過堂會宣教課程的延伸,可長線儲備和動員更多人力參與宣教,並且為進一步推動宣教凝聚更多可用資源。

信徒成長的目的

任何時代、地方的信徒都必須成為大使命信徒,這才是真正作門徒的意思。教會因著大使命被建立,理當以大使命為中心、導向,繼續栽培、產生更多大使命的信徒去為天國打仗。否則只會維持一個既有組織和系統,因循而忙碌地按固定程序運作,被動地應付各樣眼前的事情,卻失去了教會成長的真正動力與方向。教會中的每一個信徒,不論在何崗位,都必須遵守大誡命,並且參與配合大使命的工作。

大使命的目標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其他動詞如「去」、「施洗」及「教訓」只是為完成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並不能取代目標本身。我們既然要使人作門徒,自己必須先成為門徒──想主所想、愛主所愛、作主所作。不單聽主所教、看主所教,也行主所教和教主所教,其中正包括祂所給我們的大使命吩咐。既作本地、近處佈道,也作遠方、各處宣教;同族與外族兼容,專職及帶職配合,短期和長期並進,前線同後防互相呼應地投身大使命行列,做一個胸懷普世的基督徒。

因此,教會的差傳教育不只是為了宣教,而是關係信徒生命的轉化(宣教世界觀的改變),教會存在的意義和神國度的計劃。筆者認為,《把握時機》(Kairos)這類宣教生命課程,能為信徒成長的方向打好根基,並且可幫助他們在追求生命成熟的過程上訂立清晰目標。信徒歸主之後,能愈快接受這些教育便愈好!

學習追求的方向

教育如何進行?只課堂講授式的教導顯然有很多限制,即使課程中有多媒體教材,輔以各類組件配合,活動和互動形式也多樣化,但仍然不足夠!加上師資若缺乏實際經驗,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最理想的差傳教育是理論(課室)與實習(工場)並重,透過行動的實踐,實地訓練──邊做邊學的方式,才能不斷在體驗中融會理論知識,並且加以發揮、應用,達致長線裝備、學習的目的。差會的優勢是有本身現存的宣教工場可提供此配套,既有事工的長線計劃與目標,也有資深宣教士作指導和協助,對有志學習宣教者的起步和入門非常有利。

在學習宣教的過程上,以下四方面都需要平衡:

理論知識(Knowing)

多方吸收有關宣教的知識與資訊,作為初步行動的基礎和持續行動的支援。這包括一些作工的原則,事奉方法的原理和技巧等。當然,某程度的「屬世」知識、學問和某些專業技能也是十分重要。

行動實踐(Doing)

把基本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行,才有機會體會及融會有關知識的意義,並且進一步引伸和總結從實際經驗領受的心得。具備一些社會上的工作經驗對宣教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上述兩點好比鐵路的雙軌--平行並進、相輔相承,缺一不可。沒有實踐的知識會流於空泛,若只有行動而沒有理論基礎也會比較危險。

生命操練(Being)

這是學識、恩賜、能力、幹勁和熱心等以外的屬靈品格問題。需要有愛神愛人的心,肯順服聖靈的帶領,過聖潔生活,並且待人接物有成熟表現,處處流露基督生命的溫柔、良善和以謙卑的態度與人同工等。性格(personality)可以各有不用,但生命品格(character)往往是事奉的先缺條件。此外,宣教視野與國度胸懷的擴闊,願為主打破種族的隔膜和有受苦的心志等,都是生命要有的操練。

導師指引(Guiding)

師徒式的訓練模式甚為有效,生命導師(mentor)的引導作用亦非常可取,不單可提供知識與實踐方面的幫助,更能給予生命的感染和影響。當然,聖靈就是最好的導師。

上述兩點有如鐵路中間的橫木和小石,用以持定雙軌的方向,支撐和固定它們的位置,不致鬆脫和偏離。

一個人要先有「所知」(what to, why to),才有機會逐步成為「所是」(want to),跟著才會明白和實踐「所作」(how to),繼而產生「所連」(connect to)的作用(了解該連繫誰?把工作委託誰?),以達致生命影響和繁衍生命的目的。當然,每一環之間的進路並沒有必然的次序,乃有相互的關連,彼此影響。例如不作便不會真正有所知;缺乏生命的操練,也不可能具有生命的良好素質。總之,要從行動中追求生命的成長與成熟。

神州華傳趁著每年在泰北舉行「宣教士職前訓練」之便,同期舉行兩週的「跨文化宣教實習訓練謍」,公開讓有心學習和體驗宣教的信徒在我們的工場作實地學習,以進一步尋求和印證神在宣教事奉上的帶領。我們設計了一個名為\"PRICE\" 的課程,它包括五個主要範圍: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資源擷取(Resources Retrieving)、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及事工建立(Establishing Ministries) 。這五方面正是圍繞和配合上述四重的學習和追求方向,希望你都可體驗一下。

本文轉載自《華傳》第二十二期,作者為神州華傳國際總主任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