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話」聖經問世 活化汕頭土白譯本

2013 九月 17日, 星期二 10:03

18至20世紀間,廣東省的潮州有不少人移居至世界各地,特別在東南亞泰國、柬埔寨更成為當地最大的華人族群,在新加坡成為第二大華人族群。香港潮州人亦是相當大的群體,佔香總人口五分之一。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內年青一代使用潮州母語已漸少,在香港以及海外的潮州年青人亦已不會潮州話。

雖然「潮語」漸漸失傳,但近日觀塘潮語浸信會在漢語聖經協會協助下,印刷了一批潮州話聖經——《新約潮語聖經漢字版》(與和合本對照),一方面讓全球散居的潮語群體有專屬自己語言的聖經,另一方面亦實在見證了百年前來華宣教士的努力。

此次被翻譯出版的潮語聖經就是被譯成潮州方言的譯本,是在1898年光緒廿四年間由上海美華書館印刷的「汕頭土白」譯本。據悉,此次「潮語聖經」能印刷發行是觀潮主任倪貢明牧師多年的負擔和心願。原來20年前,倪牧師在美浸信會博物館發現這個早已失傳的潮汕話聖經譯本的真品,如獲至寶,遂即時情商當館長讓他複印下來,並帶回香港,並在觀潮1993年的廿周年堂慶作出展覽,後放在觀潮保管。

事隔廿年,正值觀潮立會40周年之際,倪牧師心生將此譯本付印出版的念頭。當時曾一度發現該複本經已丟失,幸而當年的行政主任蘇東明為怕交付印刷廠時會丟失複本,早於廿年前保存另一份複本至今,令出版的事情能順利展開。

Like Us on Facebook

據悉此次潮語聖經付印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原來來自美浸信會博物館的潮語聖經複印本缺了少量頁數,要在英國尋找另一份僅存的潮頭土白譯本補上缺頁。

經過兩年的籌備,《新約潮語聖經漢字版》終於誕生,令已失傳的潮語譯本重新成為可供日常使用的傳福音工具。

讓聖經走進散居全球的潮語社群

潮語聖經經文驟眼看與白話有相當的相似,只是當中夾雜不少「潮語」字,如馬太福音著名的「山上寶訓」中和合本聖經中的「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潮語就是「有福呀,虛心个人,因為天國屬在伊也。」當中的「个」廣東話音「甲」,意思是「那個及那些的人」,而「伊」字讀「因」,即「他們」的意思。

為讓潮語聖經成為大家能讀的一個譯本,觀潮更找來了一些潮語浸信會友好堂會通懂潮語潮文的信徒,花了五個星期趕工讀畢整本潮語聖經,並錄製成MP3,使之能成為傳福音的好工具。

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翻譯顧問黃錫木博士認為,「潮語聖經」見證了早年到內地的傳教士對不同語言群體的需要所作出的努力,亦讓潮汕話為方言的信徒多了一個選擇。而美浸信會國際事工部中國、印度及東亞區總監陳慎禮博士亦期望潮語聖經能提醒潮語信徒承先啟後,堅守福音使命,並讓聖經走進散居全球的潮語家庭和社群。

觀潮將於明晚(9月18日)舉行《新約潮語聖經漢字版》(與和合本對照)發佈會,將此譯本介紹給信徒。正值觀潮立會40年周年之際,潮語聖經的出版亦成為堂慶紀念的一部份。

中國「鄉下話聖經」小歷史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聖經的漢譯歷史的研究員趙曉陽,漢語聖經的譯本分為口語體譯本和方言譯本(Colloguial Version),方言譯本又稱「土白譯本」。

據趙曉陽的資料,「汕頭土白譯本」有漢字和羅馬字兩種譯本,其中羅馬字譯本更多,讓宣教士在華傳福音時,能按照羅馬拼音讀出潮汕話聖經來。翻譯過程相當不容易,由1888年迪弗斯(W. Duffus)、施密士(George Smith)等人翻譯出《創世紀》和《約拿書》開始,幾乎逐年翻譯出一、兩卷,至1905年才出版了部份舊約及全套新約全書。

而漢字譯本方面,最早的是在1875年出版、由帕特里克(S. B. Partridge)所譯的《路得記》,後他再陸續翻譯了《使徒行傳,至1922年才將整本漢字本出版。

除了汕頭土白外,不少宣教士傳福音的緣故,翻譯了不少其他方言,如上海土白、寧波土白、蘇州土白、杭州土白、福州土白、廈門土白、汕頭土白、興化土白、建陽土白、廣州土白、建寧土白等數十種。其趙曉陽亦指出《聖經》的漢譯以及眾多譯本的出現,是基督教在華傳播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的研究。事實上,漢譯的聖經正見證了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歷史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