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良淑
當下美國潮流和白宮主導的方向,令不少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他們擔憂的,不僅是經濟衰落的問題,更是美國是否已步入歷史上列強的後塵,正從巔峰走向下坡,甚至即將一蹶不振。
2013年2月7日 國家早禱告會,受邀的來賓中,卡森醫師( Benjamin Carson )27分鐘的發言博得滿堂掌聲,甚至會後有人提出「卡森選總統」的呼聲。
這篇演講的主要內容,其實已經在2012年他的暢銷書中發表:《美國之美:重新發現這國家偉大的根源》( America the Beautiful: Rediscovering What Made This Nation Great )。卡森在序言中指出,歷史上諸多強國在開始衰落之時,都出現雷同的光景:重視運動和娛樂、追求有錢有勢的生活、政治貪腐、道德失去準則;而美國現今的社會也是如此,豈不令人心生警惕?
卡森現年61歲,在約翰霍普金斯醫療學院擔任小兒神經外科主任。他曾率領團隊完成分割腦部連體嬰的艱難手術;2008年獲布希總統頒贈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他的故事曾於2009年被拍成電影「靈敏的手」( Gifted Hands )。
這位出身卑微的黑人醫師,反觀自己的一生,知道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實與美國寶貴的立國精神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眼看時下潮流背道而馳,他十分擔心,因此著書,提出自身的實例與各項佐證,呼籲美國民眾,重新將國家的方向扳正,回歸使美國偉大的價值觀。
Like Us on Facebook
傳奇的成者
卡森從小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生長在底特律市中心的貧民區,父母離異後一度搬到波士頓投靠親戚,後來又遷回底特律。當時他的成績在全班墊底,他也以為自己資質愚魯。
然而他的母親對生活堅毅不拔,對他也充滿信心。雖然打著三份工養家,每天筋疲力竭,沒有時間照顧兩個調皮的男孩,又幾乎不識字,可是她卻不斷向神禱告,求神賜下智慧和恩典。後來她想到一個辦法,關掉家中電視,帶孩子到圖書館,堅持要他們每週借兩本書,寫心得交給她。卡森起初不服,但不久就被書的世界吸引,成績也蒸蒸日上。小學畢業,他名列前茅。
民權運動逐漸改變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面貌,但卡森在成長時期,仍常因是黑人而遭鄙夷。在貧民區成長的黑人容易學壞,他的表兄弟有好幾位年輕時就入獄,甚至被警察擊斃。初中時,他是班上唯一的黑人,有位老師因為不能接受成績最優秀的竟然是他,氣得處罰所有的白人學生。然而,卡森也遇到過不看外貌、只看表現的師長,並得到他們的鼓勵。到了高中他才明白,膚色無關緊要,內心和思想才重要。後來他給病人進行腦部手術,打開頭趕帕搳A人人都一樣。
信仰對卡森而言非常真實。小時候他的脾氣不好,很容易被激怒。一天,一個同學跟在身後嘲笑他,他氣起來,拿出小刀向同學刺下去,同學倒在地上,刀子竟然斷了,原來刺到皮帶扣環。他被自己的舉動嚇到,拔腿跑回家中,躲進浴室,鎖上門,一直發抖。剛好浴室有本聖經,他拿起來讀,翻到箴言的話。他一直禱告,向神認罪,並承諾要倚靠祂,不再犯罪。
作醫生一直是卡森的志願。他高中畢業,拿獎學金進了耶魯大學,委實有些得意。第一年,他以為只要輕鬆應付便可過關,但是期中考卻考得非常糟。學校輔導告訴他,除非期末考滿分,否則不可能進醫學院。他再度向神悔改,考前徹夜苦讀,累到趴在桌上睡著了,作了一個夢,清楚看到有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道題目,他沒想到,考試時卷子上正有那一題。那次考試成了他一生的轉捩點。
在前程方面,他曾藉著禱告作出選擇,放棄到德州開診所的機會,留在當時薪資較低的醫學院。因著在這所教學醫院任職,以後他有機會與全世界頂尖的醫師交流,成為國際矚目的傑出人士。
綜觀自己的一生,卡森認為,他的成就並不是單憑自己的努力而來,大環境的因素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先民的聖經信仰、立國時追求的自由平等、重視教育的傳統等,都是他邁上成之路的因素,也是美國之美的所在。然而現今美國的文化主流卻有揚棄這些要素的趨勢,令他扼腕,並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呼籲民眾力挽狂瀾。
保障自由平等
美國在相當短的歷史裡,改變了人類在地球上的經驗。她是史上第一個以「民有、民治、民享」(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為建國異象的國家。意思是,對於人民的福祉,個人、家庭、社團都有責任,不是只倚賴政府。
在這個以民為主的國家,個人擁有極大的自由。對願意努力的人而言,這是難以形容的福氣。自由的氛圍營造了勤勞的態度與創新的動機。而在信仰的薰陶下,美國百姓樂意關懷鄰舍,濟助不幸者,且有社團意識,對他人的需要有責任感,造成欣欣向榮的社會。
然而,今天卻有一股強調「政治上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潮流,倡導國民的言論與思想當趨於一致。倡導者把道德與「政治上正確」劃上等號,倘若有人的看法或作法不符合「政治上正確」的立場,便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卡森提到一個例子。有些學校懸掛他提倡的標語: THINK BIG ,來鼓勵學生, 1 但 幾年前有律師來找他們夫婦,說這標語不能掛在公立學校,因為其中的G代表神( God ),違反政教分離。恰巧他隔週到最高法院去領「傑弗遜獎」,趁機諮詢其中一位大法官,她則說,這標語絕不違憲。
卡森認為,自由思想與言論是美國主要的信條之一,如果被推崇政治上正確的人士推翻,美國的建國元老在墳墓裡都會不安。在美國社會,應當強調的是合乎邏輯,而不是合乎政治。對於任何持不同意見的人,社會都應當尊重、善待;而政府的路線並不一定符合大眾的心意。
殖民時代的例子可以作為說明。十八世紀的美洲,因著英國政府的重稅、嚴律,加上殖民地百姓在議會裡缺乏代表,終於出現抗爭,且愈演愈烈,最後變成獨立運動。1773年12月間,一些因茶稅而憤憤不平的民眾,假扮成原住民,登上波士頓港的英國船,把所有的茶葉都丟到港中。這便是著名的波士頓茶黨( Tea Party )事件。
2009年2月19日 ,CNBC電視台的商業新聞編輯桑特立( Rick Santelli )在節目中抨擊政府融資給「溺水房貸」( underwater mortgage ),呼籲再發起一次「茶黨事件」,鼓吹商人把房貸的所有衍生產品收集起來,丟到芝加哥河,以抗議用納稅人的錢來大量灌注。之後,媒體戲稱對政府措施不滿的民眾為「茶黨」,近年來卻變成這些人的正式稱號。
美國的政治制度與聖經的信仰關係密切。選舉制度源於人人在神面前平等的觀念;「三權分立」的獨特政治體系,則是因承認人皆有罪,需要制衡。這種政治運作可以保障「民有、民治」,進而達到「民享」的理想。然而,卡森指出,現今卻出現另一個操縱政府的勢力──利益團體。議員往往為了贏得連任而巴結有錢人,不再是人民的代表,倒成了利益團體的代言人。這一新的運作結構可能造成「特權階級」的出現,違背美國建國的理想。
美國人往往願意用很大的力氣去保護極小的法律權利,但另一方面,當下有些人卻透過「政治上正確」的勢力,對言論作出極大的社會性限制。卡森問道,美國大眾是否還要繼續低聲下氣的向這些人臣服,卻沒有看出自己的自由正一點一點地遭剝奪?
回歸高舉神的傳統
《美國之美》有一章名為「我們是猶太-基督教國家嗎?」奧巴馬總統就任後曾刻意聲明,美國不是基督教國家,卡森顯然有意讓人重新思考這說法。
他沈痛地提到一次切身的經驗。1999年,由於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高中曾發生槍擊悲劇,他的一位朋友在該校設立獎項,鼓勵有美德與善行的學生,他受邀在典禮中演講。上台之前,一位學校職員提醒他,請不要提到神或耶穌基督,令他相當錯愕。但他在結論中仍然講到神與美國建國的敬虔原則。群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使他知道他不隱瞞自己的信仰、舉出社會蒙福與信仰的關係,是正確的。
當今美國「政治上正確」的作法,就是在公開場所忌諱提到神,更不要提耶穌是救主。不少基督徒為了怕得罪其他宗教人士,不敢公開自己的信仰。卡森十分不以為然。美國的建國元老大多都是敬畏神的人,他們為美國勾勒的藍圖,完全是依據聖經的原則。
雖然美國的國民來自各種背景和文化,但是移民來的人都想追求自由。宗教自由則是最根本的信條。開國元老完全沒有將宗教摒棄於公眾事務的想法。美國歷史上每逢遇到危機,總統都會設「國家祈禱日」,請所有百姓一起向神尋求恩典。美國憲法主張「政教分離」,乃是要杜絕歐洲以教領政的弊端,絕不是要禁止在公眾場合高舉神的名。
事實上,美國的格言、歌曲、國家文件、紀念碑、建築物,都顯示這個國家敬畏神的傳統。這是使美國與世界各國有別的特色。美國有講究道德倫理的民風,因為建國原則所依據的聖經,是那位既公義又正直的神所啟示的。金錢是財富與權力的代表,而美國先民把「我們信靠神」印在鈔票和硬幣上,向全世界宣稱,他們信靠的不是錢,而是神。在人道援助上,美國總是排名第一。
卡森呼籲,當「政治上正確」的勢力要把神推出美國人的生活,屬神的人必須勇敢站出來抵抗。不是報復,或像對方一樣採取不容忍的態度,乃是不容许他們將不敬虔的信念強加在自己身上。
修正教育路線
在底特律讀高中時,卡森親身經歷同學難以管教、讓老師難堪又難過的事實。然而在母親的敦促下,他充分利用了美國的教育資源,使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回饋世界。因此他非常重視教育的效。
他發現,美國先民極強調教育,甚至二年級學生的嬝盂P寫作能力已經很強;中學畢業考的題目程度也相當深。然而到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教育顯然出現問題。六十年代公立學校的禱告被禁之後,學生的成績和品德也隨之下降。甚至在國際上,美國學校的成績也出現吊車尾的現象。
教育的失敗很可能至終會導致美國的衰落。憂心的卡森不僅常提出如何改進教育的建言,他們夫婦也盡一己之力,成立「卡森學者基金」。他發現,在中學裡被推崇、擁光環的,往往是體育選手,喜歡讀書的學生反而被譏為「書呆子」,所以他設立獎學金,頒給四至十一年級成績優秀、有關懷情操的學生,每年為他們辦盛大的表揚宴會,頒發獎狀、獎牌,等他們上大學時,便可領取獎學金。目前「卡森學者」已有五千多位。
慎思經濟走向
美國經濟下滑是無可諱言的事實。國家嚴重負債,不知道還債的錢從何而來。民主與共和兩大政黨雖然經濟路線不同,但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都逐漸走上擴大政府與增加權力的路。嚴重的國家財務危機,足可使國家垮掉,完全毀掉現有的生活。但可惜的是,许多人卻仍只關注自己是否會失去政府補貼。
美國的經濟一向以資本主義為導向,財產私有,個人與財團有權自作決定,在自由市場中憑本事競爭。然而近年來因為經濟不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利弊引發激烈的辯論。倡導社會主義的人想在美國進行徹底的改變,由政府來掌控國家的經濟。
卡森訪問古巴的經驗卻讓他發現,在這個嚴格執行社會主義的國家,雖然基本民生有所保障,但大多數人卻不快樂,他們更嚮往擁有自由和機會。许多人寧可在自由的環境中奮鬥,展現一己之長,得到相應的報酬,由此而獲得生活的保障,也不願靠著政府的配額過日子。
2010年,希臘和愛爾蘭政府瀕臨破產,無法繼續支付社會福利。這類例子讓人擔心,倘若經濟由政府一把抓,公家的計劃一直膨脹,最終可能毀了自己。卡森強調,恰當的經濟走向必須要維持自由的精神。美國人素來講求個人性與企業性,因此,社會主義化有違美國人的特色。然而對於失敗者或被解僱的人,政府和社會也應提供緩衝,藉短期的照顧和就業訓練,讓他們能夠重新出發,再去尋找機會。
美國的經濟路線可以汲取社會主義的優點,例如,為每個公民提供基本健保。其實,現今的社安基金、醫療公保、醫療補助、食物券等,都是以造福全民為考量的社會制度,但是其開銷必須控制。社會的總體目標應該是自給自足。卡森呼籲讀者,堅定抗拒政府的超支和對稅金的胃口;人民要提醒政府,美國憲法對它在百姓生活中的角色有清楚的定義和限制。這樣,美國政府就有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再度為百姓謀福。
挺身而出的呼召
卡森在成長過程中,常聽到周圍的人埋怨生活貧窮,但當他訪問印度、埃及、非洲等地後,讓他對貧窮有了新的看法。世界上有數億人每天生活費在美金兩元以下。美國许多窮人,在其他國家裡會被視為相當富裕。
美國沒有既定的社會階級,因此一個人可以脫離貧困。這種自由何其可貴。今天,美國已是多元化社會,種族身份不太重要。美國的種族可能是全世界最多元的,這是一項優勢,因為每一個種族都可提供其優點,強化這個國家。
環視世界,尤其是時下的中東,政治動盪不安,充滿暴力。然而,2008年美國政治方向轉了大彎,卻沒有開一發子彈或抓一名人犯。公平的選舉制度讓美國政府具充分的代表性。倘若所有公民都認真投票,花言巧語的政客就不太可能得逞。
卡森再三強調,由於在美國享受到豐富的自由,他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潛能。任何人在美國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美國最偉大的地方。如果看見周圍出現侵犯自由的現象,卻沒有人有勇氣站出來,為自己所看重的價值說話,結局將很可悲。當年大部分德國人不同意希特勒的想法,但所有人都沈默不言,以致出現了歷史慘劇。
敬畏神的人固然要有包容性,但若要我們改變生活來遷就所有的人,不單不實際,也對現有的文化不公平。卡森警告說,我們必須肯定自己的價值,以確保得到公平的待遇。否則,「政治上正確」的力量會逐漸模糊「包容」與「接納」的界線,最後我們會對自己是什麼人、代表什麼,都弄不清了。
在卡森所住的馬利蘭州小鎮,人人互相打招呼,不管認識與否。美國社會過去重視鄰舍關係,但現在已經大不如前。在大都市裡,人與人形同陌路;新聞評論家、政治人士對意見不同者加以抹黑,早已司空慣見。美國本來應該愈來愈文明,但卻反而開倒車,讓人難過。下一代會霸凌、說髒話,能怪誰?
许多民調顯示,為數不少的美國人認為目前國家的路線有錯誤。卡森鼓勵讀者,不要氣餒,只要真正信靠神,祂必站在我們這一邊。終極而言,美國的權力仍在人民手上,人民可以讓自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下台,也可以用種種方式來影響媒體。因此,當基督徒的生活模式在美國遭到威脅時,我們不要保持緘默。如果美國信眾能用邏輯來解決問題,加上敬虔的原則──愛同胞、關懷鄰舍、發揮天賦才能,美國不僅能繼續成為強大的國家,還能確保她一直是個「蒙神眷顧的不可分割之國,人人享有自由與公平」。
註 : 1. THINK BIG 原是卡森的一本書名。這幾個字母代表的意義如下: T-Talent, H-Honesty, I-Insight, N-Nice, K-Knowledge, B-Books, I-In-depth learning, G-God.
本文源自《恩福雜誌》,題目略有改動,經刊主蒙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