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頓。」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七個分光組成;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運動力學三定律裡,奠定了數學成為描述宇宙運動的語言。種種傑出成就,為他羸得今日「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與「近代物理學之父」的尊稱。
市面上有许多牛頓的傳記,大多歌頌牛頓的科學成就或是提到那顆掉到地上的蘋果,卻遺漏或扭曲了牛頓的信仰。本文的目的在於:根據牛頓自己的手稿,說明信仰在牛頓科學生涯中所佔的地位。
哈拿的禱告
牛頓(Isaac Newton)生於1642 年12月25日午夜,是一個早產兒。在那個嬰兒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一個早產兒能夠活下來是很少有的事。牛頓的父親是不識字的農夫,與個性堅強的妻子哈拿.艾思克一起,經營在英國烏斯扥普的一個小農場,夫妻倆都屬於「清教徒」-----一群信仰堅定的基督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缺乏人力的小農場沒有收成,家境更是貧窮。等到牛頓出生時,家徒四壁,哪有錢去購買營養品來餵養這個早產兒? 哈拿才死了丈夫,眼看唯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絕望的時候,想起聖經上也有一個名叫哈拿的女子,在難過時向上帝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撒母耳記上一章11節)牛頓的母親懷抱著她的早產兒,向上帝發出同樣的禱告。
Like Us on Facebook
筆記間的沉思記錄
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他有很深刻的影響。牛頓在成長過程留下的最早記錄就是他的禱告,他經常在課堂筆記空白處記下禱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學二年級時寫下:上帝啊!若我心偏於邪惡,請勿成全我;不容我單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不以愛上帝做為我不愛人的藉口﹐不是為得祝福來跟隨你;不是只在教會中渴慕你﹐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且因著敬畏你,而不畏懼人。
牛頓經常思索上帝當年聽他母親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到牛頓三歲時,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母親只好再嫁給鄰村一位六十三歲的鰥夫---巴拿巴.史密斯牧師。史密斯牧師靠著微薄的薪水把牛頓養大,八年後過世,母子倆領了一些撫卹金,牛頓下課後還要替人看牛管馬才夠生活。
牛頓的風箏
原來牛頓住的烏靳扥普村,是英國生產馬車最有名的地方。這裡的小孩長大後的願望大多是做個馬車夫。牛頓可不同,他的個性安靜,尤其史密斯牧師給他留下一大堆包括聖經、神學、詩歌、數學、歷史、法律、機械等類的書籍,成為他家裡最好的寶藏。他經常在藏書的閣樓看書,連看牛看馬時也帶著書去看。他的母親在一旁靜靜地觀察,發現這小孩真有點不同。
牛頓進中學時,開始顯出他的特殊天才。學校要做風箏,许多學生立刻動手去裁紙、綁支架,牛頓卻先在書桌上放一張紙,仔細設計風箏的尺寸,計算一番才開始動手做。他的風箏交得最慢,但是一試飛,讓全班同學連老師司扥克斯都嚇一跳:牛頓的風箏怎麼飛那麼高又那麼快?事後司扥克斯老師對牛頓的母親說,無論如何要讓這個孩子去唸大學。哈拿微微一笑:她早就準備好這孩子的大學學費了。
一六六一年六月牛頓進劍橋大學。當時劍橋大學的紈絝學生流行喝酒、打牌,稱這是「單純的娛樂」。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的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使他接近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為牛頓後來的名言:「我看的比別人遠,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牛頓的讀書法
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是數學家,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說:「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目的,是要使人認識他,尋求他,感謝他。若有人輕看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沒有的才算神蹟,那是自大。」
摩爾教授以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要上課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了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
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備受壓力,摩爾卻找牛頓來,給他更深的書,像開普勒的「光學」,桑德森的「邏輯學」,並把自己擁有的一千八百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 摩爾也長期支付牛頓的生活費。
金錢的享受對一個窮學生是一種莫大的吸引,牛頓寫下:「主啊,赦免我,因為我的心想以賺錢為樂,多於渴想你的同在。但是在主曰聖聚會裡,我的心又重新與你聯合。」牛頓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經常在校外分發聖經給窮人,向他們傳福音。購買要分發的聖經成為牛頓學生生涯中除了房租與伙食費外最大的花費。
蘋果與花園
一六六四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進行研究。他首先以三菱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一六六五年至一六六七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學宣布停課,政府並且下令所有人不准離家遠行,以免傳播或感染黑死病。當全國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風聲鶴唳之際,牛頓事後寫道:這兩年沒課可上、沒地方可去,是他「人生思想邁向顛峰的時刻」。在這時他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裡創立了一門很重要的數學--------微積分。
事後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偉大的發現,牛頓答道:「我始終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般摆在面前,再一點一線的去勾勒,直到整幅畫慢慢的凸顯出來。這需要長期的安靜與不斷的默想。」
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禱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里想到信仰。在一六六六年他開始思索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轉,並且計算運轉時的電力與離心力的關係,一六六九年他在筆記上寫下他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y )。你知道嗎? 宇宙裡如果沒有這一條不變的定律,所有的物體,小至一粒沙,大至一個星球,都將亂飛亂撞,成為混沌(chaos)。
牛頓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答道:「牛頓經常在花園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來了,對我說他看到一個蘋果掉到地上,想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蘋果後來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標誌,其實更重要的是,牛頓有一種獨自來到花園禱告與默想的習慣。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一九六八年在他所著的(牛頓傳》中寫下:「近代的科學是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啊 ,原理!
當時许多科學家、教授都看不懂牛頓的傑出發現,甚至譏諷為:「又是一群解釋天體論的陳腔濫調。」幸好這時有貝若(Isaac Barrow)的支持。
貝若是當時歐洲的光學泰斗,劍橋大學首屈一指的數學與天文教授,是少數能仔細驗證牛頓數學與物理觀念的人,也是一位基督徒。他找牛頓來,對這個最優秀的學生,私下給與最嚴格的要求。貝若要求牛頓:「回到物理學上最基本的假設,精密地驗證每個假設,一次、一次又一次,幾乎無止境地反複驗證,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以免浪費在無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後貝若申請退休,讓二十七歲的牛頓接續他的職位,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
劍橋的教職並不是牛頓的桃花源。當時貝若的職位有多人在背後垂涎,牛頓一接任,立刻嚐到號稱學術自由、獨立的大學裡面,眾多的派系紛爭、人事傾軋。喜歡安靜思考、不愛交際的牛頓,被排擠成為權力圈外的邊緣人。
牛頓的老友魏克金斯寫下:「牛頓看起來更孤獨、沉默,三十歲不到,頭髮已經半白。」牛頓立志不涉入這些糾紛,他定睛永恆,不管人家怎麼論斷、怎麼中傷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學的研究,與對基督的信仰上,而不陷入被中傷後的自憐中。牛頓寫下:「我的心經常是認真與安靜,不陷入憂鬱。」
慢慢的,他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出名作《原理》(Principle) 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复提到他的「機械論」與神的關係,他說真神與假神的差別是假神沒有掌管宇宙,沒有不變的旨意,沒有最後的判決,屬於必朽壞的受造之物。
書中不斷提到「掌管」(dominant )這個字,他認為這是神的屬性裡,最神聖又是最奇妙的,讓尋求他的人可以明白;機械論做為神掌管宇宙的法則,是神摆在宇宙裡讓人明白他能力的法則。愛因為坦說:「宇宙裡最奧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這個宇宙。」
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寫著:如同生來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壞的假神所能代表,----我們只能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權,我們都在他的掌管下。
而假神沒有掌管的權柄,沒有永遠的看顧,沒有創世的起初,不過是虛無、有限,與大自然一樣。 ----因著神的掌權,我們稱他是主(Lord)。我們是他的僕人,不過是有限與不完全。
死蔭的幽谷
一六七二年牛頓加入英國皇家科學協會---全國最高的科學研究協會。 〈原理》的出版,對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大震憾,引來稱讚也招來攻擊。雖然如此,牛頓仍在皇家科學會裡提出「星球運轉橢圓軌道的原理」(1676~1677年),與「萬有引力的數學證明」(1680~1684 年)。牛頓的學生艾斯頓後來寫道:「牛頓講話慎重、緩慢。他盡量避免意氣之爭,不見利忘義,不奉承人,寧願默默忍受侮辱,也不願披掛著一身的裝甲去與人爭戰。牛頓說。「一個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脾氣將控制你。」引導牛頓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氣。 」
牛頓身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喜歡公開表白自己的信仰,又有個不擅與人交際、喜愛獨自安靜工作的個性,現實的社會對像他這種善良、單純的人,有時是非常殘酷的。
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現今還有人說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是同性戀。這種種無情的攻擊搞得牛頓幾乎發瘋。
一六九二年,日內瓦來的拜特教授大力抨擊牛頓,謔稱他是「倫敦先知」,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來自對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學的發現,---- --他必須撇清,如果這是科學就不要寫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與上帝有關的就不要放入科學範疇。」
拜特一開砲,许多人就群起圍攻牛頓。平常沒有防備的牛頓,幾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學的刑場上,接受無情的攻擊。一六九三年九月三十日牛頓寫下:「我陷在極端的難過中。過去十二個月,我無心進食也無法安穩地入睡,我心動搖,無法思想。」無情攻擊持續下去,一六九四年有人黑函中傷牛頓與女人搞性關係;一六九五年牛頓幾乎精神失常,各地都傳聞牛頓死了。牛頓百口莫辯,更退出人群;他寫道:「斯賓塞的《希伯來律法》一書成為我困難中的安慰」。
在英國國王出面,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協會會長」後,這些攻擊就突然消失了。
牛頓在以後數十年,根據過去兩年半受中傷的經驗,堅持給科學界建立「誠實的體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範。
不讓別人的錯誤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苦難並沒有離開牛頓。當時間的腳步進入十七世紀末,忽然有些基督徒自稱是上帝派來的先知,到處呼喊「世界末日就要來了」。這波「世界末日說」傳自法國。野火般的燒遍英國各大城。许多人起來附和,聲稱看到異象:有一艘滿載鮮血的船在英國大街上飛過;有人說看到许多人浴血倒臥沙灘邊,說這是上帝要來審判的先兆。
短時間內成千上萬的販夫走卒跟隨末世先知,連皇家科學院的一些優秀科學家也趨之若鶩,因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也可能因著對宗教的無知,而陷入異端的泥沼。
牛頓本人是基督徒,他長期研究聖經但以理書與啟示錄,相信聖經裡提到的這個世界有結束的一天,那是基督耶穌要來審判的時候,但是沒有人知道那是哪一天,而且面對末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感恩多於恐懼,坦然多於逃避。因此他不贊同這些到處宣傳末世的先知。他認為敬虔的信仰是在熱忱中帶著節製而非放縱,真正的被聖靈充滿是由上帝的靈主動,而不是出於自稱先知者近乎催眠與暗示的教導。
牛頓對這批先知的批評,立刻引來许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評與責罵。這種誤解實在傷透牛頓的心。牛頓的一生中有一段漫長的信仰動搖期(1698-1707年)就是在這個時候。
對基督徒而言,來自其他基督徒無情的咒詛,比被一般人傷害更難受。傷害容易使人走向極端,後來许多人要證明牛頓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就是引自牛頓這段時期的言行。不過信仰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常經憂患。
一七○七年英國國王下令,這批所謂的先知,已經利用宗教得到太多不法利益,便把他們送入倫敦監獄。世界的末日尚未來到,他們的末日倒先來到。自此,末世之風才逐漸平息。
撿貝殼的男孩
時間往往是最佳的療傷劑。牛頓從苦境中轉回,他的信仰又逐漸堅固,並且能區分信仰的真實與偏激,能夠分別順服在聖經真理前與在人話語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數學與光學。他在再版的《原理》上寫著:「讓人知道我是帶著對神的信仰來完成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這本書最大的喜悅。」
牛頓晚年名滿歐洲,貢獻普獲肯定。他老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玩耍。有一天他對他的小姪兒講:「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
牛頓死於1727年3月20日,晚年寫下:「不管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誡命---愛人如己。」
(本文轉自《我看到石頭在唱歌》,作者:張文亮 台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