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與「失敗感」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失敗心理使人畏縮不前、沒有長進,因為還沒有做,就先怕失敗。怕失敗的人比較不會失敗嗎?怕失敗而不採取行動的人已經失敗了。如果你為了預防失敗而受「怕失敗」的心理捆綁,連試試看的勇氣都沒有的話,你已經失敗了。有的人還沒有戰,先想敗;還沒戰,先想逃。「逃兵」無論受過多少訓練,擁有多精銳的武器,他的「逃」就是他失敗的根源。
我們今天在许多的事上,包括教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裹足不前、猶疑不決、沒有膽量。為什麼?因為失敗心理已經籠罩、管制、支配我們的膽量。我們失去勇敢。但上帝很清楚告訴我們:「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參《希伯來書》10章35節),這是上帝的應许。
聖經告訴我們:「你若失去勇敢的心,會失去很多的賞賜。」一個人還沒有開始就先怕失敗,這個人註定會失敗,因為還沒開始之前已經失敗了。沒有失敗以前的失敗,是真正的失敗,因為連要超越失敗、給自己一個可能成的機會都失去了。失敗的本身不可怕,但「怕失敗」的這個「怕」很可怕。你把「怕」除掉,你可以保留穩健的腳步,可以享受神的賞賜。所以,我們若失去勇敢的心,我們就失去很多的賞賜。
Like Us on Facebook
得勝生活的秘訣
我們要怎樣才能過一個得勝的生活呢?
一、歸回安息
我們第一個要得勝的,就是我們怎樣歸回安息,認定我們在神面前應當得、可以得的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靠自己掙扎,而離開神應许我們的安息,我們一定失敗無疑。
不會游泳的人在水裡突然失去踏腳之地,發現自己將溺水的那一刻,他會突然非常努力地掙扎,但這些掙扎卻跟游泳的原理背道而馳。會游泳的人用動作來對抗水跟他身體比重的差距,以致他可以把水的力量壓下去,使自己浮在水面。不懂游泳的人在那裡胡亂掙扎,他可以發揮更多的動作,但這些動作卻違背怎樣克服水性、不至溺斃的原理。
我們今天许多的掙扎,違背神為我們創造與祂之間那相對關係的存在原理。人许多的掙扎是不靠上帝,只靠自己的智慧聰明而亂做。所以聖經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參《箴言》3章5-6節)。我們失敗的時候還靠自己的聰明掙扎,我們就沉溺得更快。當我們在失敗中以自己的方法解決,是越幫越忙、越做越亂,離死期更近。所以上帝要你歸回安息。
處在困難、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你當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歸回安息。當人從高處跌下來,全身的骨頭震動得太厲害的時候,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完全照著原有的狀態,靜止不動。那個「不動」就使你裡面的身體構造有自己恢復的最大可能性。不懂這個道理的人,跌了馬上起來,馬上要活動,就把身體弄壞了。我的一個哥哥在六十二歲整修理房子的時候,想不到走到天花板沒有支架的地方,整個人從差不多三公尺那麼高的地方跌下來。旁邊的人嚇壞了,以為他會死。但他知道這個原理,他就完全不動,繼續躺在那裡,差不多十分鐘以後,再慢慢爬起來,後來仍活得好好的。
大難臨頭的時候,你要鎮定下來;震撼過度的時候,你要安定下來。過去,你付出多少的勞碌、拼命。現在,你要歸回安息。歸回主的裡面,一定得到平安。主耶穌基督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參《馬太福音》11章28節),這是神的應许。我們今天自以為聰明,靠自己虛假的智慧動作頻頻,把上帝的工作、上帝的教會越做越亂,把自己的靈性越弄越糟。如果沒有真正安息,重新得力,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增加麻煩。
我們在安息的中要思考我們從哪裡跌倒。「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參《啟示錄》2章5節)。我們千萬不要在某一些弱點上跌倒,然後自己賄賂自己的良心,從別的地方爬起來。许多人不愛傳福音,他清楚知道自己懶惰,但他不從傳福音這件事情上悔改,他就寄一些錢支助佈道基金做補償。那樣的人沒有辦法得著靈性的復興,也沒有真正解決他靈性失敗的地方。
你從哪裡墮落,就應當從哪裡起來。你缺乏什麼,就要補足什麼。太累的時候,可不可以多吃一點東西,來彌補缺乏的睡眠?不能。所以你要歸回安息,回想你失敗真正的原因,然後從那裡起來。這樣,你才能得勝你的失敗,超越你的失敗。
二、正確認識神
第二樣、我們對神的觀念要重整。當人受錯誤教導的影響,錯誤的觀念使他一生受虧難以估計。
有一個鄉下小孩子到城市裡考入學考。他居住的鄉村小到一個地步,只有幾戶人家和幾頭牲畜。他到這所學校考試時,考官問他:「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他回答:「這是樹,這是人,這是草……」。當考官給他看一種動物的時候,他想很久,但就是講不出來。後來他們對這個小孩子說:「你不知道嗎?這個是牛。」他回答:「是嗎?牛平常是黑色的,為什麼這頭是黃色的?」原來在他住的鄉村裡只有一頭牛,那頭牛是黑色的。所以他看見黃牛的時候,認不出這也是牛,因為他的觀念受了某種因素窄化的影響。
今天我們對神的諸多觀念,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以致於對神產生不當有的期望,對神給予的應许產生錯誤的理解,以至於看不見上帝的賜福,以為上帝不聽我們的禱告,然後假定這就是我們的失敗。為這個緣故,要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除了首先要歸回上帝的懷抱,好好安息在祂面前,重新思考我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之外,接著我們要重新整頓思想,重新正確地認識神。
三、不「與人相比」
第三樣、要過得勝的生活,我們必須脫離喜歡「與人相比」的心態。如果我們常常與人相比,我們可能過一個自殘、自己限制自己,自己傷害自己的失敗生活。為什麼「與人相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上帝造人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個別被造,每個人都是獨特被造,每個人都是與神相對的獨立體,所以每個人跟別人不一樣是正常的,每個人跟別人一樣是不正常的。
但當人墮落以後,常有一個喜歡「與人相比」的心理。當我們看見別人比自己更好、更蒙恩、更有恩賜的時候,就產生了妒忌的心理,對神不滿、痛恨自己。這種心理帶出了不聖潔的感情,摧殘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失敗,许多時候是出自習慣「與人相比」。
耶穌基督對彼得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參《約翰福音》21章22節)耶穌基督絕對不准许使徒在他面前,要求領受跟別的使徒有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恩賜。主耶穌對彼得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這句話豈不是說彼得年輕時是自由的,但年老時將沒有自由嗎?這句話豈不是說彼得的路將會越走越窄?這句話豈不說彼得死的時候是很淒慘嗎?
彼得一聽主耶穌這麼講,他也不敢問:「為什麼不可以把最後、最大的恩典給我?」他不辯,他不講,只問:「那,那個人呢?」「如果我以後很淒慘的,那麼他呢?」哦,耶穌是不是說:「他很好,你不好」「他以後榮耀冠冕很大,你要受苦」耶穌不講這種話,耶穌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主耶穌用「與你何干?」,這是相當強烈的語氣。
「與你何干」在《約翰福音》第二章中出現,也在最後一章出現。「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2章4節)這句話是耶穌在迦拿婚筵對馬利亞講的話。從人的常情來看,孩子對母親講「我與你有什麼關係?」,做母親的可以打他一巴掌,「我生你,怎麼沒有關係?」但是這個時候耶穌行神蹟是他神性的工作,跟馬利亞做為他肉身的母親是沒有關係的,馬利亞不能用肉身的母子關係,來影響神的兒子在地上行神蹟的權柄,這不是讓她干涉的事。所以耶穌對彼得說的意思是:「如果我要那個人,就是你愛比較的對象,他將來怎樣,與你何干?如果我要他等到我再來的時候,與你何干?」對話就結束了。主不要給他答案。你看見沒有?
我們習慣與人相比:「同樣神學畢業,為什麼你薪水十八萬,我兩萬?為什麼同樣在查經班裡,到現在你做了執事,我什麼事都不能執?為什麼同樣基督徒家庭,你坐的是大汽車,我還騎腳踏車?」當我們與人相比的時候,人買新車,你就開倒車;人家買冷氣,你就發脾氣,因為你與人相比,你從來沒有安寧的日子可以過。你就感到有一些的失敗,是神虧待你,你感到有一些挫折,是你不應當受到的。這樣,你的生命就受這種與人相比的錯誤觀念所捆綁。
土人打獵維生,沒人感到自己貧窮。等資本家進到他們的部落,建工廠、穿西裝、坐汽車,擁有高級的生活享受,他們一比之下,發現「原來你是有錢人,我是窮人。」這種感到自己是窮人的失敗感,不是因為他失敗了,而是因為有人比他好,一比之下,發現不如別人而感到失敗。你明白嗎?「因為別人富有,使人感到你沒有,然後你就認為你失敗」,這種感受是不聖潔的感情。因為別人比你漂亮,使你感覺到你不夠漂亮,就感到上帝不夠愛你,這不是聖潔的感情。因為別人很有錢,就感到你沒有像他那樣自由,買東西的時候不能揮霍、如他那樣的自由,你就感到上帝虧待你,這是不聖潔的感情。
所以,得勝這種失敗感的感情聖化,就是要不與人相比。「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這九個字很重要。如果你從過去就明白這九個字的價值,你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流泪,不必要的嘆息,不必要的傷心。為什麼呢?因為我有一個獨特性,我有一個個別性,是別人沒有的。
我告訴你,我三歲沒有父親,十五歲開始半工半讀,以後從來沒有向媽媽要過一塊錢到今天。我從來沒有因為我三歲沒有父親埋怨過上帝。我從來沒有因為我比別人窮而自卑感,認為上帝虧待我。我從來沒有因為別人比我有更多優越的條件,可以到國外许多好的大學留學,我就感到自卑。不需要!因為我這獨特性的人生,我被造的這獨特的權利、獨特的存在,是別人不能相比的。所以我要在我所領受的恩典中,發揮到我最大的可能性。我常常向無限挑戰,我常常向極限挑戰,我常常向我裡面的可能性、潛在能挑戰,然後把我裡面所有的東西,發展到最大的可能性的時候,我認為這就是我的責任。
今天我們许多的失敗,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領受神的恩典,是我們還沒有使用我們恩典裡頭的潛在能以前,我們就先因別人領受的恩典比我們有更多的份量,先自卑,產生對上帝的不滿與不聖潔的感情,然後以為自己已經失敗了。所以,不要與人相比。
四、看自己「合乎中道」
與此相關的另外一點,就是要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三節是基督徒最好的「自我認識」心理學:「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為什麼這裡不提「也不太低」呢?因為不必談「太低」,多數罪人只會看自己太高。「自卑感」是「驕傲」的表弟。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內心深處真正的原因就是他驕傲。上帝看透人心,所以不必談「你不要自卑」。一個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就產生優越的感覺。一個人看自己低過所當看的,就產生了自卑的感覺。「自卑」跟「優越」都是從原先的驕傲演生出來的兩個極端。
「優越感」可能產生的三大罪惡:
一、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輕看別人。
二、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驕傲。
三、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偷取上帝的榮耀。
但當你自卑的時候,你犯上另外三大罪惡:
一、 你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就開始藐視自己,輕看上帝給你的恩典。
二、 你開始妒忌別人。
三、你就怪責上帝。
這種對神錯誤的認識,是我們失敗的真正原因。
有一部電影叫《阿瑪迪斯》,這部影片講的莫札特,是被歪曲過的莫札特,是妒忌他的人,心中因厭惡莫札特而在神精錯亂中想像出來的莫札特,但莫札特本身不是那樣。很多人還沒真正認識莫札特以前,已經因這部電影,產生對莫札特錯誤的觀念。我認為,真確、準確、誠實、純正的動機,是很先要的條件來決定事物的好壞。因為「真」比「善」,「真」比「美」更基要。在「真」上面建立的美,才是真美。在「真」上面建造的善,才是真善。如果「真」的本質被挪開了,所有的美,所有的善都沒有價值。
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他心中最討厭的那個莫札特,對他而言是這麼壞,是他一生最大的威脅。有一幕他把在祭壇上耶穌釘十字架的天主教藝術品拿下來,丟在火裡燒掉。「你既然創造了我,為什麼還要創造莫札特?讓他這麼輝煌的天才遮誧琲滬垠n性,讓他創作的豐富使我感到羞辱,讓他輕快的音樂使我的音樂黯然失色!上帝啊,你不公平!」這個觀念的背後,真正要表達的就是「你只可造我,不可造比我更好的。你只可有我,不可有別的人來與我競爭。」
有這樣無理的上帝的顧問嗎?「上帝啊,你應當聽我的話,你應當這麼做。」宗教界裡面,存心利用上帝全能的人,往往產生最壞的靈性。「上帝啊,你是全能的,所以你一定要醫治我的病!」這位全能的上帝要被他操縱,他才甘願。這種禱告已經腐朽了基督教的思想。所以,「你若是全能的,你要聽我的話!因為你是全能,你要服務我!我應當利用你的全能來成為我的奴僕,我就在全能上帝之上,成為全能之神的『神』。」這種信仰不是聖經的,這種信仰不是歸正的,這種信仰是用被造者墮落的權柄,來操縱創造者全能的本性。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薩利耶里妒忌莫札特以後,他就失敗了,因他不能與喜樂的人同樂、不能與哀哭的人同哭,只能因別人的喜樂而哀哭,因自己的失敗而咒詛。妒忌是骨中的朽爛(參《箴言》14章30節)。你的肉朽爛,穿一件漂亮衣服還可以去跳舞。你骨頭朽爛的時候,你多胖也沒有用,只變成一堆不能自立的肉,垂了下來了。妒忌是骨中的朽爛,使你站不起來。薩利耶里妒忌莫札特時,又要表現得有禮貌,這其中人性的敗壞,真是刻劃得太清楚了。
薩利耶里的音樂是很偉大的,甚至貝多芬曾經做過他的學生。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還要妒忌莫札特?如果上帝造了一個比我更好的人,我應當感謝上帝「天下竟然有這樣大的天才!」上帝如果造比我更美的人,我要感謝上帝「我還有這樣活生生的藝術品可以看。」
一個比別人難看的人,是比那些比他漂亮的人幸福多一點,因為他可以看到更漂亮的。最漂亮的人,沒有辦法看到比他漂亮的,天天看比他難看的人。你要從這一方面去欣賞,從這一方面去想。有時候我很可憐巴哈,很可憐韓德爾,很可憐貝多芬,為什麼呢?因為我可以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他不能。巴哈沒有聽過貝多芬的音樂;貝多芬沒有聽過柴可夫斯基的樂曲;海頓沒有聽過布拉姆斯的交響樂。海頓死的那年,就是布拉姆斯生的那一年,所以他沒有辦法聽。韓德爾死的那年,貝多芬還要11年才生下來。
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我可以聽這麼多樂曲。我聽到了比貝多芬聽過更多的曲子。貝多芬沒有聽過「春之祭」,貝多芬從來沒有聽過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第七交響樂。他沒有聽過的,我聽過了。所以,為什麼要妒忌人比我有才華呢?所以你要記得從今天開始,你不要失敗,就要把這些原則記住,不要與人相比,更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你要以你所有的、上帝給你的為滿足。上帝不會用你所沒有的來追討你。
「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參《哥林多後書》8章12節)。神給你多少,你就從多少潛在能發揮到最高的可能性,這就是你的責任,是神追討你的極限,不可能超越的。所以上帝的公平,是照著他給人的恩賜與人當盡的責任兩者平衡的公平。
薩利耶里不需要妒忌莫札特,你也不需要妒忌別人。我們要因為別人有比我更大的成,去思想:「他付的代價,我付了沒有?我如果沒有付,我是對不起上帝。」你要想那些人,他有多大的才幹,他發揮到什麼地步?貝多芬絕對不是一個太大的天才,為什麼呢?因為貝多芬要常常修改他的作品,修改到第七次出版,再修改,第八次再印,莫札特不需要。
莫札特的音樂跟貝多芬的不同在哪裡?愛因斯坦的日記裡有一句話:「貝多芬的音樂是做出來的,莫札特的音樂是流出來的。」貝多芬做得半死,改了再改。莫札特?就這樣流出來,不必改。所以薩利耶里看莫札特的樂譜連一個字都沒有擦過,就是填填填填....。世界少了一個莫札特,這個世界多乏味。少了一個莫札特,我們少了多少?今天一定有很多人,因為聽莫札特的音樂而不曾自殺的。一定有很多人聽了莫札特的音樂而不曾有神精病的。這是神藉著他給全人類的恩賜,所以,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一生只聽一個人的音樂--莫札特,別人的他不聽,連巴哈、韓德爾的,他都不聽,他就是聽莫札特。
妒忌實在是痛苦的原因。许多人的失敗是因為過份看自己。不當看自己那麼高而看自己那麼高的,自找失敗,自討苦吃。我們要過一個沒有挫折捆綁,沒有失敗折磨的生活嗎?你要安心樂意領受神給你的,照你當盡的責任儘量發揮到最高的地步,就是這樣。
你不要失敗嗎?你就常常這樣對待自己,挑戰極限,發揮你最大的可能性,把你潛在能付諸真正的實際行動中間,那麼,失敗就遠遠的離開你。
不但如此,我們怎樣勝過我們的失敗呢?我們要認清失敗的價值。請你注意,失敗是正常的。第二、失敗是必須的。第三、失敗是有價值的。第四、失敗是面向成的前奏。
今天许多人失敗,就是因為他不知道失敗的價值,所以他的失敗就成為一個定局。如果一個人在失敗的認知中有正確的觀念,那麼他就把這四點牢記在心:失敗是正常的。每一個正常人都可能失敗。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很可怕的。我這一生最怕的,就是那些有恩賜、有才幹、有機會、有環境、有金錢、有各樣最好的天資,而從來沒有失敗過的人。這種人多麼無情地批判別人,多麼無溫情、沒有辦法接納別人;這種人是多麼苛待同工,因為他自己沒有失敗過,他不知道什麼叫做寒冷,不知道什麼叫做飢餓,不知道什麼叫做受傷,不知道什麼叫做沒有達到他的願望,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人生的痛苦,眼泪帶來的折磨,他不知道。
(餘略;本文轉自唐崇榮國際佈道團辦事處官網,內容編錄自唐崇榮牧師亞洲巡迴講經大會《基督徒感情聖化系列》,台北,未經講員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