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書看牧者生涯的不同階段

2014 二月 25日, 星期二 9:11

作者:謝挺博士/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在舊約裡有三卷智慧文學,《箴言》、《約伯記》和《傳道書》。這三卷書體現三種不同層面的智慧,幫助我們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當一位牧者處於牧會的不同階段時,需要這些不同層面的智慧來應對。

平常、反常、無常的智慧

《箴言》體現平常的智慧,針對EQ的層面(Emotion Quotient,情緒商數),教導我們在無風無雨的狀況中,如何培養屬神的品格。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在適合的地方和時候說適合的話,體會別人的感受並作出適當的回應。

《約伯記》體現反常的智慧。當我們生命面臨危機和試煉,當我們的神觀和我們熟知的世界倒塌時,要如何面對殘酷的現實?這卷書針對AQ的層面(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即面對困境時需要的智慧。在《約伯記》的反常智慧中,《箴言》的平常智慧,是完全不適用的。其實,約伯三位朋友的神學立場並非不正確,但是他們採取《箴言》的立場,千篇一律地來解說所有的處境,可惜不能幫助約伯。

《傳道書》體現無常的人生,針對UQ(Uncertainty Quotient,不確定商數),教導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有许多的「不知道」,例如人不知道明天,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不知道神所有的作為,也不能查透神的心意。在《傳道書》中,我們看到人的有限和神的無限,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不知道」的未來呢?

Like Us on Facebook

牧會的初期、中期、後期

從這三卷智慧書看牧者的生涯,即牧會的初期、中期和後期,恰好與三卷書相互平行。《箴言》好比牧會或服事神的初期,我們充滿理想,願為神圖謀大事,看事情黑白分明,充滿「我能做」(I can)的想法;認為靠著主耶穌的恩典和力量,可以做所有的事情。

但是在牧會中期,我們卻如同《約伯記》一樣面臨四面楚歌,感受到许多傷害和批評。我們發現许多事情「我不能做」(I can’t)。例如,我們不能讓每位會友都快樂,我們不能讓長職都同意自己的異象。

《傳道書》象徵牧會的後期。在這個階段,傳道者認識到甚麼事自己可以做,甚麼事自己不能做;在知道理想的同時,也認識到現實,這就是活出智慧的人生。這個階段可以用「我有所能、也有所不能」(I can & I can’t)來總結。在經歷完理想主義和四面楚歌後,我們重整信仰生活,對牧會和神有不同的透視。

其實, 這三個階段,牧者都需要經歷。「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在我們人生的每個季節,神都有祂的旨意。從《箴言》到《約伯記》、再到《傳道書》,是一個品格和靈命成長的過程。如果沒有《箴言》的階段,我們就沒有理想和盼望,就無法向前行。如果沒有《約伯記》的四面楚歌,我們就無法真正地經歷神、倚靠神。如果沒有《傳道書》時期,我們就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有限,不能平衡理想和現實,更不能將經歷和智慧傳承給下一代。

從終點看人生

「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傳3:9)。這節經文回應了3:1,說明每個人生階段的意義到底在哪裡。「益處」的希伯來文原文意思是「留下來」(yithron),和「虛空」(hevel) 相對。「虛空」並不代表「沒有意義」,而是「蒸汽」、「很快就消失不見」的意思,「虛空」是一種抓不住的感覺。人都想抓住、留下一些事情,「虛空」卻是想抓卻抓不住。

今天我們想抓住甚麼?很多時候,我們想抓住會友的心、長職的心、神的心,想抓住金錢和健康。《傳道書》教導我們從終點看人生,指出人生各個階段想抓住的東西都是短暫的。從終點看人生,我們會平衡理想和現實,知道甚麼抓不住,甚麼會留下來。例如,會友的批評是會過去的,在永恆的國度裡,一個人的批評是不足為道的事。從終點看人生,我們當問這一生可以留下甚麼。我們在生命中的見證、觸摸到的人以及傳福音的種子,都是可以留下來的。在牧會一段時間後,我們應當試著從終點看事情,明白要抓住甚麼,要留下甚麼。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今天,無論我們在牧會的哪個階段,神在每個季節都有美好的心意,祂也會藉著每個季節,使其成為對牧者美好的祝福。

(注:本文轉自《正道院訓》,題目略有改動)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