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的雙重效
屏障有正面的保護作用:例如避風港,後面所環之山及前面的防波堤,都有擋風防浪的能。但屏障也有負面的阻隔作用,例如在香港,很多沿岸的高樓阻截了海風進入調節內陸氣候的能,又圍堵了污染的熱氣,久久不能散去,導致城市持續高溫。這讓我聯想到宣教,是甚麼阻礙福音二千多年,並仍然在阻礙中無法溝通對流,使福音在某些地方窒息?
宣教中的文化屏障
文化既抽象又具體,文化的外圍似乎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模式,其實裡面有一個核心價值觀,直接影響著群體怎樣看世界,因此又叫世界觀。每個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決定三個觀念:甚麼是真?甚麼是好?甚麼是對?這三個觀念在一個群體中約定俗成,成為該群體的統一理念標準,引申出統一的行為模式,發展成為具有統一性及傳承性的社會架構。而文化具體再分則包括:語言、民族、社會、青少年、專業、教會文化等等。
Like Us on Facebook
宣教士要如何衝破文化的屏障
一、宣教士乃跨文化工作者,不是要衝破文化的屏障,而是要跨越它,使文化不再成為阻力,乃是助力,設法讓其積極的效能發揮出來。
二、因文化架構有其約定俗成的統一性,所以文化會帶來認同感。跨文化宣教士必須學習當地文化,更不可忽略語言帶來的親和力。宣教士一旦能用當地的語言溝通,立即就變成自己人。語言包含了很多文化的表達:例如韓國人的稱呼是根據對方的年齡、輩份,會在動詞上加上尊敬語。
三、因為文化有傳承性,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在學習當地語言的過程中,宣教士能更多了解當地的文化。筆者曾在菲律賓宣教13年,開荒佈道。記得初到菲律賓時,沒有學習當地語言,以為只用英語便可;但總覺得有隔膜,溝通時對方只微笑,不願說話。原來他們年輕一輩雖然完全能聽懂英語,卻仍然不習慣用英語表達,而年長的則未必都學過英語;而面子文化又使他們不便說出真相,便只有微笑回應。
後來我學習當地語言,當我能用福建閩南語跟華僑溝通、用一點戴加洛語與菲律賓本土人對話時,立刻便把彼此的文化距離拉近,對佈道工作大有助益。聖經記載五旬節聖靈降臨時,當時的門徒能用不同的鄉音、方言來傳講福音,讓會眾完全聽得明白(參徒二)。這確實是以會眾文化為主導的最佳福音策略。
四、屏障會有阻礙。要使跨文化宣教更有力,就要讓聖靈帶領。聖靈在傳者及聽者身上大大做工,如風入城,促使溝通對流,拉近文化差異。
1.傳者:神用大能大力扭轉人的文化核心概念。
i)對與不對。主耶穌的大使命是革新性的,祂主動接觸被猶太人所鄙棄、有一半血統關係的撒瑪利亞人,向他們傳和平的福音,進而主動向無血統關係、可憎嫌的外邦人傳福音。這打破了傳者自認是對的傳統文化觀念(參徒一8)。大使命正是向同文化、近文化及跨文化的佈道。
ii)好與不好。宣教士初到一個新地區遇到文化衝擊,很容易以自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來判斷甚麼是好,甚麼是對,以至不自覺地誤以為自己的文化是較好的,是對的,並因此不自覺地產生民族優越感。然而這是一種驕傲心態!我自己亦曾因為民族優越感而對服事的宣教工場有誤解,碰了壁才真正學到課。現在常會提醒自己:到哪裡都要以初學者的心態面對一切,認定只有文化差異,沒有文化優劣。謙恭學習,安靜觀察。
iii)真與真理。傳遞真理的方式、方法不是真理本身,卻影響真理的傳播。比如,穆斯林的敬拜觀念是要跪下才算為尊敬,若看見基督徒敬拜時只是坐著,即意謂信徒與神是平起平坐,即是對神不尊重,因而認為基督教的神是不值得尊重的。宣教士在伊斯蘭世界建立教會後,要注意敬拜的模式。
2.聽者:上帝用大能大力扭轉聽者的心,使他們知罪,悔改。
小結
宣教士透過觀察,了解並進入對方的文化;擁有對雙重文化的理解,對流溝通自能進退有度。明白對方文化,把福音融入對方認為甚麼是好、對、真的文化核心概念裡,使人歸入基督,服事更能得心應手。
(注:本文原載《傳》雙月刊第154期,題目有所改動,作者連心橋為中信創啟地區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