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牧者探析中國城市化下如何打造「天國夢」

2015 三月 7日, 星期六 0:53

中國教會。(圖:網絡)
中國教會。(圖:網絡)

自1979年開革開放以來,這三十年中國實現了經濟的超強發展,而最為明顯的一環是城市化。為此香港牧職神學院中國文化部主任黎錫華牧師在該院刊物《牧蹤》中發表文章,回顧了這段跳躍性發展的中國城市化時期,從而為這十三億人民的屬靈生命守望,他深信上帝在中國夢之外,透過國內農村和城市教會成就一個「天國夢」。

經濟成長下中國城市化的現狀

文章把新中國成立至今劃分成四個階段,並指出經濟成長是城市化必然的結果,由此推動生活與文化的轉型。這直接表現在從「農村的維繫基本需要的生活」轉為「嚮往現代物質享受的生活」型態,而農村的勞動力亦從直接生產的第一產業轉到城市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

黎錫華牧師不禁問: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外殼下,當中能有美好生命的內體承載嗎?

在探析城市化下中國的現況,他認為不單中國人民難以適應這麼快的轉變,連中國政府也難以健全地駕馭這樣的轉變他解釋,從過去的「農村工業化」到「城鎮化」,再到「城市化」,大大加速了農村把過剩勞動力推往城市,城市人口從過去佔人口不足20%一躍成為今天接近50%。而這輛不能停頓的經濟火車頭正催生了各種因利益而來的政經問題,至今仍是中國的「毒瘤」。

Like Us on Facebook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之下,多民族性的中國自我的國家認同也面對諸如制度、利益、文化和「非國家共同體認同的四位一體」的挑戰,然而,要達至一個共融各種文化特性的認同絶非易事,但黎牧師指稱基督教信仰產生的正是可以超越各民族而帶來更新的生命文化一直影響西方社會。

他又指,城市化和工業發展帶來不少的不正當「揾錢」的機會,而在權力與財富的提高往往容易造成人心靈的素質下降,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下,其心靈和文明正在極度枯竭中,而基督信仰對人生命內的素質的肯定和提升,無疑是中國城市化間接造成人民素質下滑的危機的出路。

城市化同時也衍生了各種的張力,包括個人內在和人際之間的張力,農村與城鎮間的發展張力,還有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社會張力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張力。黎牧師特別提到在人口大量湧入城市,人們在面對城市生活和職業的轉變時往往造成個人身心靈頗大的壓力。

中國夢背後的另一個契機:「天國夢」 

黎牧師認為,在「中國夢」的背後基督信仰可以締造一個更美的「天國夢」。這個天國夢將是未來農村及城市教會的新路向。

他坦言農村教會的牧養確是不容易,但它們可以成為城市教會的新力軍,擔演基礎的教導和牧養,農村兒童普遍初中畢業後就往城市移動,因此農村的兒童事工尤其重要,如何讓他們打好信仰的基礎,在往城市後仍能倚靠神,並塑造他們成為少年宣教士,在城市中見證信仰。另外,他提到農村教會可以成為年長者生命的祝福,他們一旦信主,很多就立刻委身為主事奉,透過教會牧養和教導他們成為美好的探訪同工,在農村中協助傳道人在牧職中成為美好的同工們。

而農村傳道人和信徒來到城市,往往面對比農村複雜的問題,加上缺少裝備的情況下,以致在身體和心靈上要承受頗大的壓力,所以如果城市教會在牧養上能作出調整,善用城市的特點,讓全職同工和帶職同工有好的協調和配搭,將可發揮教會多元性的事奉模式,所以教會對傳道人和牧養同工而言,不單是一個「工作的工場」,也是一個「裝備的工場」。

在培訓上也有必要重新釐定方針,過去「件頭式」的方式或許可助一時,但在面對多元和複雜的城市教會牧養,整全的裝備是必須的,而在帶職同工方面也要在聖經、神學和牧養上有整全的裝備,他認為以職場為背景的神學裝備正是國內城市教會的一大需要。

而城市化下的城市教會將更趨多元性,「宣教」概念的教導和培訓是國內城市教會未來的發展路向。他提到國內教會的第三力量之工商團契,以及大學講師在大學生中引導他們明白基督真道也一股新興的力量。他深信上帝在中國夢之外,更預備了一個「天國夢」,需要神的子民你和我去探索和成就,締造美好的中國的未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