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宣教歷程 (生活篇) ——隨處是老家

2015 三月 18日, 星期三 22:08

作者:江榮義老師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專任老師) 

(編按: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江榮義老師把過去在西非南非向黑人和印度人二十多年的宣教經歷用文字來表達出來,甚盼望有機會參與普世宣教的文字宣教工作,更希望能夠在華人教會當中興起更多年輕一代的宣教勇士,如同老兵訓練新兵,鼓勵他們踏上宣教之路,贏得萬民,歸向基督的國度。)

 

第一部分 宣教歷程

 生 活 篇

1. 宣教蜜月期──初到貴境學途

1983年,我和榮義被國際事工差會派往西非利比里亞的鄉村開拓事工,憑信心順服神對工場的安排,靠主恩去適應鄉村叢林的生活。

在工場首期四年的事奉,可以說是蜜月期,因為覺得一切事物十分新鮮,我們以好奇和興奮的心態去學習。每個已婚的人都能體會新婚蜜月期,婚後第一年的生活雖然甜蜜,但亦是最難適應、最多掙扎的,甚至經常吵架。可是隨後會漸入佳境,這是急不來的。宣教士新兵在適應初期雖然承受若干痛苦,但是要存著堅毅不屈的信心與屢敗屢戰的精神,猶如我們小時候玩的不倒翁,無論它怎樣被打倒,都能再次挺起來。這令我想起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出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並不是出於我們。」我們靠著這「莫大的能力」,就是聖靈的能力和神的愛,不住得到激勵,勇敢面對挑戰。

Like Us on Facebook

一、搬家的學習

我們婚後頭五年,在新加坡、英國及賴比瑞亞共搬家二十多次,特別在英國受訓那一年,有了身孕,仍搬家十多次(暑期每週搬家一次),經常拖著行李,穿梭於等候地鐵和公共汽車的人群中。雖已事隔二十多年,卻記憶猶新。到了賴比瑞亞也搬家五次,對一個新婚婦女來說,最重要是有一個安定的家。然而在搬家或居無定所的境況中,神教導我學習了很珍貴的功課。

1. 隨處是老家

每搬到一個新地方,雖然不確實知道會住多久,但是總要安頓下來,好作為我們的居所。每次搬家,神教導我學習與當地人認同,不但以暫居之地為「家」,還以身邊的人為「家人」,要愛他們,服侍他們,並且學習了解和融入他們的文化風俗,欣賞他們的美德和獨特之處。要有這種心態,才可以安心住下來,產生歸屬感。雖然我們的背景和文化,甚至語言,對融入異族的生活有所限制,但愛心可以補足。我們把異國異族看為吾國吾族,以愛與他們認同,以那地為家,就能隨遇而安,安居在簡樸得近乎原始的叢林中。惟有這樣才可以歡喜快樂的事奉主,服侍當地人。正因為我們愛他們,便除掉了隔膜,贏得他們的愛、接納和認同,增進彼此相交。

2. 這世界非我家

不住搬家令我有另一方面的體會:這世界非我家,要心繫永存的天家。希伯來書十一章13至16節引起我心中共鳴,經文說:「……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這使我想起了第一集《青年聖歌》「這世界非我家」:

這世界非我家,我無一定住處,我積財寶在天,時刻仰望我主,天門為我大開,天使呼召迎迓,故我不再貪愛這世界為我家。

神教導我領悟在世寄居如客旅的生活真諦,對永存天家的渴望,以致不留戀地上短暫的家。有時候回到香港,參觀朋友的新居,看見他們勞苦多年、積蓄下來所買的豪宅,佈置華麗,寬敞舒適,而且背山面海,視野一望無際,叫客人羨慕不已。我卻是有阿Q精神,自言自語:「神為我在天上所預備的居所比這裏更美,是永不衰敗的,有一天我住進那永遠的家鄉天城,不再搬家。」近年來,年紀大了,搬家真有大傷元氣之感,每次對神說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搬家。神總是溫柔地說:「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累,再忍耐等候,最後一次搬家不遠了。」我真是熱切期待這日子來到,完成神所託付的工作,安返天家!

二、尋覓落腳處

我們在利比里亞加入一個團隊,在班迪人(Gbandi)的村落中開拓福音事工。像其他宣教土一樣,我們被安排住進村子,可是到哪條村,就要自己去尋找,並須獲得村長和村民的同意才行。

我們於該國首都時,已開始學班迪語,由於班迪語還沒有文字,所以學習進度緩慢,要尋找落腳地,真不知道如何開始。我們有一輛摩托車,但兒子忠華出生不久,我要照料他而不便出門,於是榮義每天帶著一位懂英語的弟兄做翻譯員,騎著摩托車往不同的村莊,我則抱著忠華在門口送他出門,為他禱告,求神引領他的腳步,到願意接待我們的村子去傳福音。他到訪過不少村莊,其中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村,並建有清真寺,穆斯林村民都不歡迎我們進去。我們發現這些村莊雖然較偏僻,甚至沒有路讓車子開進去,但是都成了伊斯蘭教村,今我們佩服伊斯蘭教的宣教士早就走路並住進村子傳教。他們的宣教士是班迪人,沒有文化和語言的隔膜,啟迪我們外來的宣教士要注重栽培信徒成為門徒,教導他們向自己同胞傳福音,這種佈道方式最為有效。因此,我們的宣教團隊很快就在鎮上開設門訓中心,匯聚村內可造之材,進行傳福音訓練。

有一天榮義回來時十分興奮,訴說神引領他的經歷。他走進波羅梧(Polowu)村遇上村長,村長帶他去見村中長老們,然後所有村民出來和他握手,表示歡迎,誠意請他把家人帶來居住,還送他一隻白雞以表誠意。榮義先後帶隊長和副隊長到村中視察,而正副隊長都獲贈白雞。經過隊中同工會議決,同意我們住進村中,而村民再送給我們一隻白雞,村長還讓我們自行挑選房子,把我們如家人般看待。最後,我們住進一所剛蓋好的房子,入住那天,全村的人都聚集在我家門前歡迎,還送贈一隻山羊和一大盆新收割的香米,顯出他們的濃情厚意。

三、學話突飛猛進

搬進村子後,對學習語言大有幫助,因為全村的男女老少以至幼童,都成為我們的老師,但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建立友誼。我們隨時指著身邊事物向他們查問,他們都樂意教導,使我們好像回到牙牙學語的階段,指手劃腳,語調不準說成相反的意思,帶來不少歡笑。有一位女宣教士教授我們班迪語,她編了些教材。我們每次練習須要到村子走一圈,遇到每個人都向他問安,和用一些剛學會的句子交談,又指著東西請教他們怎樣說,練習造句。我們每天這樣學習,進步神速,亦有很大的滿足感,因這可應用於生活中,引起興趣,免除學習時的枯燥。

感謝神,隨著我們每天因為學話向村民求助,打破宣教士高高在上、帶著許多學問和技能來幫助他們的成見,連我們的英語也和他們一樣,犯相同的文法或發音錯誤,彼此產生認同感,而且由於身公平等,增進彼此相交。榮義說在他們面前說英語更有膽量,容易暢所欲言呢!

 

作者一家的班迪人鄰舍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