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神學教家唐佑之牧師本月15日安息主懷,終年90歲。教會年青一代對唐牧師所知不多。美國中信出版、邱清萍寫的《從飄泊到植根—北美華人教會采風錄》一書,以及唐牧師的一些訪談,讓後人對唐牧師生平略知一二。
原籍福建晋江,1925年在浙江寧波出生。他父家世代從商,他卻自小愛與書本為伍。雖然父母不信主,但卻羨慕教會學校有助培育孩子優良氣質,因而將他和他的四位姊姊都送進教會學校,令他有機會接觸宗教,在主日學、主日崇拜等聽聞《聖經》話言,福音種子自此深植他的心裡。對此他曾說:「神的話語我完全接受,但是否得救呢﹖我不清楚。」
1941年中日戰爭爆發後,16歲的唐佑之失學,於是赴北方的天津投靠舅舅,並一面工作,一面發憤自學。在遠離至親的北方他倍感孤單,幸好他主動到了教會成為,他更因此信主,確定自己得救。
但好景不常,舅舅因他是唐家獨子,認為他要延續香火而阻止他去教會,令唐佑之不得不依靠《荒漠甘泉》、《馨香的沒藥》等書籍解屬靈的乾涸,沒想到這等書成了他的牧者,更為他奠下深厚的文字事工的動力。
Like Us on Facebook
戰爭結束後,他被教會介紹到中央銀行當文員工作過幾年。1949年大陸變色,他10月時原想到上海與親人重聚,卻因船被迫改道而到了香港,亦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期間他有清晰的蒙召經歷。當他回廣州時一次收到他姐姐的信,說父母信了主。他雖然感到興奮,但想到自己從無向父母傳福音而愧對父母及上帝,在聖靈強烈感動下,他深深禱告認罪,心裡充滿平安,清晰感到上帝呼召,並帶領他到香港。但他深恐自己的一時衝動,並不願在教會透露蒙召經歷,免得被人誤會是想謀求一份職位。他就禱告:「神啊!若是你的旨意,讓我不自己開口,卻有別人給我專一服侍主的機會。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了。」
就這樣他等候了十個月的時間,到他山窮水盡時,他在1950年港九培靈會門口派傳單時,忽然得一位傳道人走過來,主動跟他說:「弟兄,我覺得你是神所選召的人。」他由是確定上帝的應允,並明確自己的蒙召經驗。那傳道人並引領他到了內地會的出版社、即現時證主出版社的前身開始了全職事奉,由那時起他事奉上帝,從未間斷。
他起初所作的多是寫單張、出版CD等工作。後開始受浸信會委託翻譯神學書籍。當時他還未接受裝備,對他來說是很大衝擊。後來他覺得應接受正規神學訓練,1955年即在台灣浸信會神學院作傳道同時修讀神學 ,三年後完成基本神學教育。後來再三年在美國、再三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修畢哲學博士學位。
接受神學教育對清晰他的事奉方向有很大莫助。他感到華人教會很需要舊約研究,因為新約希臘思想背景,宣教士一般多注重新約,但舊約是東方的人書,作為東方人應更能明白,因此他專攻舊約書卷、且集中先知部份。
唐牧師學成回來後他曾掙扎作教會牧養還是作神學工作,因為兩者不能兼顧,他就毅然放下書室的事奉,專心神學院裡。
他亦曾解釋為什麼在英國攻讀博士而不留在美國,他認為他曾在美國修讀數年神學,美國神學有其盲點,應該嘗試不太保守、又注重研究的方向。一般人害怕到神學思想自由的地方信仰或會走向偏差,但他認為只要信仰根基穩固,應開放自己去接觸不同的方法和教育,因此他選擇英國進深神學教育。
英國深造回來後,因工作要求,唐牧師重拾已放下多年的文字工作。除了教書及講道外,文字工作亦是他心中的負擔,他更認為他要一直從事文字工作,直到主讓他離開世界。文字事奉上他主要著重三方面,一是以研究為主,二是教會真理,第三是著重現代特別的問題,如基督徒中年問題、倫理道德問題。
1974年他開始從事寫作,常得當時台灣校園團契編輯蘇恩佩鼓勵。從第一部著作《牧野的蘆笛》開始,30多年他共出版了135種書,涉獵舊約研究、舊約注譯、舊約神學、系統神學、教會真理、敬拜叢書、宣教、當代問題、神學解經、靈修文粹等,被認為是當代華人最多產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