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中學公民課本中,赫然出現同性戀及性解放的教育內容,引起家長及維護家庭團體的關注及反抗,許多家長表示「忍無可忍」。
在最新高一「公民與社會1」課本的性別平等教育中,處處可見有失中立的性別解放內容,及使用引發對立與仇恨的字眼:「異性戀霸權」、「恐同症」,還有激進的性別觀念,例如,「同性婚姻應合法化」、以及具爭議的「金賽性別光譜」「教導學生情慾對象不一定和生理性別有對應關係,甚至直接告訴孩子「性傾向是游移的」、「男生不一定愛女生」、「女生不一定愛男生」。
組織「台灣守護家庭」表示,課本充滿同性戀文化,同運霸權已入侵高中公民課本。有家長憤慨地表示,「正常的」性別平等教育應該是教導孩子『尊重差異』、建立友善的性別環境,但教科書卻試圖引導孩子思想『你不一定是男的或女的』、『你的性別是會變來變去的』、『你的情慾對象可能男也可能女』」,認為是「歪理」。
組織表示,目前高中「公民與社會1」共有來自不同出版社的6種版本,但全都指控社會大眾對同性戀族群有歧視與迫害,但事實台灣會對同性戀是相當友義,但仍出現「異性戀霸權」、「恐同症」用語,刻意塑造同志是受害者的形象。受訪的幾位家長都表示,教科書用語非常負面,不是好的示範,對建立友善的性別社會毫無幫助。
Like Us on Facebook
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問題,例如「三民」的版本使用內容未被世界上多數人認同的爭議性人物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的研究,教導學生「男生未必愛女生」、「女生未必愛男生」,更圖解說明根據「情慾對象」,可將人分成7種。用字遣詞都在瓦解社會多數認定的兩性觀念。而「南一」版本更採用同性戀運動製造的「性別光譜」,說沒有人有固定的性別氣質,因此性別可以在「同性」與「異性」之間游走,引導未成年孩子思想自己有多元的情慾對象的可能。
又如「全華」版本在歐洲人權法院判決認定同性婚姻不是人權的情況下,把同性婚姻列入人權議題,又過度宣傳充滿色情或猥褻的內容的「同志大遊行」,未忠實呈現同志大遊行背後的色情性解放文化問題。
台灣同性戀運動有計劃地向兒童及青少年推動同性戀及性解放教育,先是爭取訂立《性別平等教育法》,再巧妙地將原不相干的「多元性別論」及「性傾向」等同運議程滲透在教材中,引不少爭議,並引來家長及教師的強烈反響。
台灣教育部於2011年8月在國中小學原有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加入「認識同志」的課題,除了出版《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又委託大學編製了《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小學階段)及《性別好好教》(初中階段)兩套專書,提供老師教學參考。當中一些相當大膽及過界的同性戀和性解放的題材,致引起家長、老師和不同宗教人士強烈反對,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支持「真愛聯盟」的聯署,教育局才被逼把這些教材下架並重新修訂,但修訂版仍然受到不少家長組織反對,爭論持續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