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轉型中九個亟須要做的事情

2015 六月 22日, 星期一 3:28

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管理架構不是萬能丹,但管理架構確實是教會永續發展的有力後盾。一篇發表自溫州家庭教會著名刊物《麥種》的文章,從教會歷史回顧了教會體制的發展,並為在轉型中的中國教會提出了反思以及九個「亟須」重視的關鍵。

文章認為理想的教會領導管理架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教會的成長,管理架構及體制也隨之成長,同時因著其所處的時間、空間、地域、族群的不同而可能改變,因此教會的領導同工必須密切注意教會的發展。

Like Us on Facebook

此外,當中國經濟愈發達,國民生活水平提升,教會勢必讓更多的、成熟的信徒加入決策、領導的行列。然而,目前大多中國教會都缺乏管理架構章程,甚至有不會「開會」,或流於勸勉交流的開會等情況,以致未能真正將不同的意見提到台面上討論,甚至激辯一番。文章提到有好的領導,加上有好的架構,定必使領導同工如虎添翼。

教會體制的演進

文章也指出,家庭教會領袖的產生一般不是由選舉產生的,而是因著領袖的個人特質,往往在教會草創、艱困時期特別能犧牲自己,照顧群羊,形如一家之長的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這種領導稱之為家長(族長)式的領導。

這種領導方式一直到第一世紀教會初創時期,彼得、雅各等都是家長式的領導。但隨著各地的教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教會就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雖然《聖經》並沒有明確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體制,但發展到羅馬帝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基本上教會體制為主教制,這種「金字塔型的」體制直到宗教改革及文藝復興的時代遭受到空前的打擊。宗教改革標榜「人人皆祭司」,因此發展為「人人皆可為領袖,人人皆有投票權」。以十七世紀的英國為例,聖公會採主教制,浸禮宗及公理會採會眾制,而長老宗採長老制。三者皆認為其有充分的《聖經》理論支持。到了十八世紀末葉的美國衛理宗成立之後,就採取美國政府的三權分立體制來管理教會。

至於歐美教會現行制度無論是主教制、長老制或會眾制,在法律上,絕大多數都採納董事會的管理制度。這也是二十世紀才有的觀念與做法。

轉型的中國教會的「出路」

然而,文章提到,這些對中國教會許多傳道人來說何謂「聞所未聞」,甚至認為董事會是世俗的東西而不屑一顧。但無可否認,中國教會正面臨從農村型、家長式領導架構轉型為都會型、參與式領導架構,一旦轉型成功,中國教會的擴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來支撐。

最後,文章總結了轉型的中國教會九項「亟須」要做的事情,分別是:提升教會領袖的素質、領袖學習授權、建立教會薪給制度、政教關係及教派關係和諧的環境、正視堂會與機構並存的必要性、擴充並加深神學教育內容、建立神學教育體系、注重異文化宣教和注重社區服務。

在政教關係問題上,文章指期盼「政教分離」的觀點能為中國政教關系帶來一扇打開的窗子。中國愈發展進步,愈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政教分離」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在神學教育上,文章極力推薦中國教會擴充並深化以釋經學、系統神學、教會歷史,以及被中國教會忽略以久,現在融會《聖經》的原則所發展的教牧輔導學(Pastoral Counseling)與教牧領導學(Pastoral Leadership),這些都是中國教會所亟需的。文章也呼籲建立一個學分認證的機制,設立學士認證辦法及碩士認證辦法。

最後,中國教會進入轉型期,作者認為在異文化宣教上文章強調中國教會「不能交白卷」,並需要朝這方面作出努力。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