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哪兒﹖」童書道出同性家庭孩子失落心聲

2015 七月 15日, 星期三 0:25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九條訂明,兒童有權與父母同住。如果與父母分離則1有權與父母保持聯繫。但是對於被同性戀領養、或用生育科技來「製造」的孩子來說,他們將永遠無辦法得到完整家庭的撫養。多一個母親,並不能取代失去了的父親;同樣有兩個父親亦不能替換女性特有的母愛。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一本名為《雙母孩兒》的童書講述了一個由兩個女同志撫養的十歲孩子的尋根故事。故事中孩子雖然得到兩個「媽媽」的愛,但當他長大後發現別的同學都有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時,他才發現每個孩子都是由父親和母親結合而成的,也就是發現在兩個「母親」以外,他是來自一位缺席的父親。

後來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特徵原來來自一名男性的捐精者,於是產生了莫名的失落感,並渴望著父親陪伴成長。

同性戀者最大的口號是愛,並指同性戀家庭亦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但此書無疑點出了同性戀家庭養育孩子的最大缺失,就是不能取締與孩子生命相連的異性父/母的血肉關連。雖然書中並沒有否定同性母親的愛和照顧,故事主人公甚至表達了對「媽媽」和「媽咪」的感激,但亦掩不住對生父的思念,以及對父親陪伴成長的渴望之情。

隨著各地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戀者亦變本加厲地爭取各樣婚姻的權益。雖然這種逆常的結合令他們無法產出下一代,但他們亦千方百計地爭取養育孩童的「權利」,甚至不計後果、不惜一切要借助生育科技達成他們的願望,因而產生不少像故事書孩子一樣、只能帶著缺乏父親或母親的遺憾生活。

Like Us on Facebook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