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理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16日在北京開幕,近50位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出席,共同就100多年前對貴州及西南少數民族帶來重大改變的基督教傳教士伯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1915年)的思想及其貢獻進行研究和討論。此次會議是由深圳伯格理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主辦,台中市真愛關懷協會和上海百特教育基金協辦。
《基督時報》報道,首先發言的台中市真愛關懷協會葉榮光先生從基督信仰的角度談到伯格理,「伯格理是效法主耶穌的一位基督徒,是耶穌基督的門徒。耶穌基督的教導到今天仍舊,不管是伯格理,還是戴德生,還是最初耶穌的門徒,他們都是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這樣的教導在今天也是一樣。而這個教導的特別之處就是它有自己的高度——主用真理的高度來教導,並且用十字架的精神來勉勵門徒們盡心盡意盡力愛主的神,並且愛人如己。當我們遵循這樣的教導,才可以克服許多的艱難,就想伯格理當年一樣;如果沒有這樣的高度的角度,是很難做到愛人如己的,人若不是以信仰做引導,局限性是很大的..如今的這個社會我們需要這樣的真理和高度。」
Like Us on Facebook
主辦方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的理事王瑛在隨後致辭說到,雖然她自己不是基督徒,但伯格理的精神讓她欽佩不已。「伯格理的故事是在100多年前發生的。100多年前,伯格理他們到了中國最蠻荒的地方......但是他們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創造了奇跡......我們現在中國的城市已經非常發達,到處是高樓大廈,甚至我們的夜景超過了華盛頓等世界上很多城市,可是它的背面、在這些繁華的後面我們所看到的荒蠻,沉淪,荒誕和邪惡......也許比當年伯格理走進我們的西南大山時還要震驚,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伯格理這樣的人對我們這個民族,社會和國家來說,是那麼的重要,那麼的不可或缺。」
「中國現在需要具有像伯格理精神氣質的人,我們需要這種感召。」王瑛繼續進一步談到伯格理帶給我們的感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召呢?伯格理的選擇是一個人以一己之力參與到社會的進步,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向著光明和進步的視野投入自己的努力......我想伯格理對今天的我們是有這樣的啟示和感召的....在人類歷史中,伯格理這樣的人從來沒有絕跡,而這樣的人被感召之後也會像他一樣默默耕耘。而正是這樣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的文明向著光明前進。」
北大教授、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陳浩武教授也在發言中表示,他一直思考的是石門坎精神、伯格理精神對整個中國社會當下的轉型有什麼現實意義。「一個如此蠻荒的社會,一個還結繩記事的社會,一個被清廷排斥的社會,伯格理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它變成了海外天國和西南文化高地...而且伯格理的成功在於他1915年去世了之後,他所開始的苗族的文化路程仍舊在繼續走,沒有停止和掉下去,他的後繼者仍舊在走同樣的道路,這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因此,陳教授表示石門坎可以作為社會改造的一個重要的模式,借著信仰和內在的力量推動文明。
此次的研討會為期兩天,共有20多場發言,發言人包括宗教學者、社會學者和教育工作者、作家等,演講題目豐富,包括《從伯格理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石門坎光華教育體系的歷史作用》、《伯格理研究的三個問題》、《發現自我、實現自我:伯格理與基督教教育的教育理念》、《當下我們如何在西南地區"復制"伯格理教育模式?》、《教育對貧困人口的影響》、《關於貧困農村地區教育問題的探索及點評》、《現代啟示錄:伯格理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教會教育與中國的現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