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媒體 x 新媒體教會」互聯網世代論壇在11月27日在香港伯特利教會恩光堂舉行,邀請了五位嘉賓分享音樂敬拜與新媒體教會的互動和關係。
論壇由Jesus Online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敬拜風 Worship Cyclone、CantonHymn 詩歌粵語翻譯及堂會創作網絡、Media4Christ Ministry等現代敬拜機構聯合舉辦,探討敬拜及音樂創作與新媒體教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剖析更多香港新媒體發展的有效策略。
「敬拜新祢呈」敬拜讚美證書課程籌辦人王董智敏博士(Wendy)分享了「歷代音樂媒體在教會的角色」。她亦是建道神學院信徒領袖培訓部主任。
閉關修道:一星期唱畢150篇詩篇
她說,以往的修道院有閉關修道訓練——現在基督教已經不存在這種方式——在聚會時會唱詩篇。「當時詩歌的內容主要圍繞詩篇或經文的單一個字,供在靈修時候使用。詩歌的特點是音域不闊,令人聽起來比較平靜。」
Like Us on Facebook
這種風格的詩歌曾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詩歌唱起來華麗比平靜好。最後奧古斯丁決定維持平靜風格。董博士說:「不能被音樂牽著走,而是要讓歌詞牽你走。」
期後這種風格的歌曲發展至後來的經文歌。經文歌除了歌詞還包括了神學的著釋,一般而言經文歌有2至4聲道,最極端的包含12聲道。而經文歌的用途不限於聖詩用途,亦用於政治等廣泛用途。
宗教改革:詩歌「百花齊放」
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得允許不同形式的詩歌出現,包括詩篇、樂器和不同的詩歌內容。董博士形容馬丁路得對音樂的喜愛「位置僅次於神學」。另外,當時馬丁路得善用不同媒體推動改教:包括印刷術、翻譯經文及創作詩歌。其中一件很突破的,是他利用流行曲加入歌詞在崇拜時獻唱。
至18世紀,隨著各式各樣的奮興運動帶來了新世代及影響至今的詩歌,例如《新生王》、《普世歡騰》等。至今這些歌曲運用了不同媒體把新或舊歌重新處理,有些甚或流行至今。
王董智敏博士引用近代神學家潘霍華的話:「音樂有無與倫比的能力,可以開啟人對神的靈,即滲透力非常高。」她舉例以一首簡單的詩歌進入有深度的祈禱,效果比單單祈禱為佳。此外,她鼓勵廣東話歌亦可以善用媒體重新打造,成為有助教會傳道的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