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教會2017年 教新:動力未見疲態畢露

2017 十二月 27日, 星期三 16:42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12月14日發表評論文章,2017年教會動力未見反現疲態畢露,當中涉及多方面原因。

據教新「2014香港教會普查」,個別堂會充滿朝氣,質與量皆有可見的成長,但教會整體「能量下降、活力不再」,原因在於大多數宗派與堂會處於堂會生命週期「熟年」(1994年平均年數為25年,2014年為34.5年),當堂會處身成熟期,意味著進入維持狀態,平穩停滯就是必然結果;加上未來五年,不少為「五十後」教牧與信徒的退休熱潮,堂會因而穩守現狀而非銳意發展。

評論文章指出,回顧2017年,適逢宗教改革五百年,對全球及本地教會本應是值得振奮的慶典,但此種積極向前的動力未見,反而呈現疲態畢露現象。如剛於12月舉行的「香港福音盛會」,主辦者預期有30萬人次出席,實況只有10萬多人次出席,顯示主辦者高估堂會動員與佈道能力,反映在堂會年日越久的基督徒,能帶領未信主親友赴會的比率越低。

堂會的社關參與同樣呈現疲態畢露,曾於雨傘運動而成立的團體在政治低氣壓下陷於低沉;活躍的社運人士可能面對連串檢控及對遊行集會效果成疑,對前景悲觀。

評論亦指:過去一年,習近平成功於「十九大」確立大權集於一身,強政下對教會有更嚴厲的監管與打壓。明年2月正式生效的新修訂「2018宗教事務條例」將會成為內地與本港教會「頭上一把刀」,執政者隨時會「依法整教」,有教會在位領袖大多選擇明哲保身,更有些向執政者投誠示好;部分教牧與信徒亦選擇移民。

Like Us on Facebook

另有研究堂會生命週期的學者指出,「不肯放權」正是衰退期堂會首要面對的挑戰。當「第二代」(指戰後嬰兒潮,出生於1946-65年)教會領袖要「樣樣關心、事事控制」,權力轉移成為堂會不斷爆發人事衝突的主因,跨代之間不同的價值選取,亦反映堂會內的「代際差異」。解決方案不是舉辦投其所好的「電競牧養」、改善堂會設施,或善用其他適切技術等,乃是堂會能否建立兼容「代際差異」的文化。

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預見大量年輕或成年、高學歷而富正義感的信徒,出走堂會成為「教難民」(church refugees,指不情願地離開靈性家鄉)。這些「教難民」不是放棄信仰,乃是不滿堂會的權力遊戲,又反智又非人性化,於是暫別堂會固定「安居」(settlers),走向漂流,尋覓更真誠的群體生活。

文章總結指出,「疲態畢露」正好提醒所有不同世代的領袖與信徒,組織疲勞反映部門與分齡牧區架構欠缺彈性與協作,事工疲勞則是明知乏人參與也要「強力推動」的聚會。教會既是「疲態畢露」正是深刻面對與自省的時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