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會服侍社會的模式慣常先了解區內有否類似服務、哪些機構可以合作等,但少有全面深入了解社區的面貌。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社會倫理)助理教授禤智偉在1月16日學院舉辦的「屬靈操練日」發表教會服侍社區的新思維。
禤智偉提出,教會的社服工作要「深耕細作」並且劃分三階段。
合作無彼此 為社區把脈
他認為,教會需要盤點現存和無形的資源區、內真正的需要和缺乏。每區內都有組織、群體和個人,例如自僱人士,個體戶,小商戶老闆都擁有經濟實力,知識技能和專門才幹。至於社區的鄰舍互助會、業主立案法團、學校的家教會等都可以成為社群組織的根據地、聚會所或連結點。
其後,教會可以動員青年團契的弟兄姊妹在區內進行深訪。禤智偉表示,弟兄姊妺在社區漫步觀察,與陌生路人、街坊鄰舍、店鋪老闆、夥計傾談,介紹自己認識對方,聆聽街坊生活上的擔憂,圍繞「醫食住行」來發問。
Like Us on Facebook
例如醫療方面—最就近的急症室在哪裡?私家診所收費、長者是否享有藥費折扣?食方面—還有傳統菜市場嗎?是否容許路邊擺賣?住方面—區內有否「劏房」?最低的租金多少?有否街頭露宿者?行方面—外出工作有甚麼交通選項?繁忙時段的候車時間?等等。
找出共同關注 由下而上更新社區
禤智偉相信,在開展社區服侍前大家就共同關注的議題—— 例如社區的生活遭遇—— 彼此申訴憂慮與難題,勝於一開始就各自表述。然後教會擔當召集聯繫的角色,邀請不同的群體和個人,由下而上一起從整體社區的角度去想像、策劃和推動怎樣更新社區。
自己社區自己救
禤智偉更指出,社區要自強,實現「自己社區自己救」,秘訣在於先選取稍有勝算,與民生有密切關係的小議題,讓居民有機會經歷群策群力改變生活的成功滋味。他表示,「深耕細作」著重過程多於成果,通過製造機會讓不同背景、信念、階層的人士共同商議和行動,體驗公民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