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又獻新猶,美國IBM公司研發的AI「Project Debater」早前與兩名男辯論員進行人機辯論大賽,雖然與人類打成平手但游說能力更勝一籌。AI「Project Debater」能將編寫演講辭表達出來,具備已聆聽和理解演講重點並制定論據的能力。
人工智能將發展到甚麼地步?未來的教會是否由人工智能取代?虛擬實境能助教會復興?這成為了不少人關注的議題。
高舉人工智能 教會「走火入魔」?
美國有軟體工程師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2015年創立「未來之道人工智能教會」(Way of the Future),他在《連線》雜誌訪問中表示,機器終將超越人類,既然這個趨勢已經是不可阻擋,不如早日接受這個現實,並從一開始就站在機器的一邊。他指,人工智能還將撰寫類似福音書的刊物 “The Manual”,並且制定公共禮拜儀式。
不過,該教會提交給美國國稅局的檔中寫道,他們的活動將專注於「實現、接受和敬奉由電腦軟體和硬體發展出來的人工智能的神(Godhead)。」安東尼的工程師同事亦表示,「他對於機器人統治世界有一種莫名積極性,而且是軍事上統治那種,感覺就像是他想統治世界而機器人就是他的工具。」
Like Us on Facebook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卻指出,社會仍將掌握在人類而不是「人工智能之神」的手中,宗教的產生與科技的進步完全是相反的。
人工智能取代牧師?
以人工智能為神來膜拜的教會是極端的例子,但人工智能會否在某些程度上取代教會,甚至人工智能以牧者身分牧養信徒?在香港有人工智能專才及學者曾展開討論。
從事電腦行業接觸人工智能超過廿五年的David Mu在去年探討人工智能可取代教牧的研討會上表示,人工智能的確可以替代牧者大部份的工作例如寫講章、釋經甚至講道,透過手機視像探訪亦不成問題,這對人工智能來說已有能力處理,只要輸入各類有關資料它就可以運算,系統很容易便能產生多篇講章,它更可挑選喜歡的聲音廣播出來。
對於處理重複規範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最擅長,但會否缺乏人性化?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在同一場合發表,現今科技已經可以將情緒及感情化為程式載入人工智能中令機器更人性化。
但他指,世界將進入更複雜的處境如倫理道德問題,教會就不能單以人工智能來解決。他更指,牧者的事奉範圍不單是局限在釋經講道,而且就算人工智能為信徒提供更準確資料,以致信徒在某個課題的認識比牧者更深入。
但他指出,牧養的關懷與行動是人工智能提供不到的。
虛擬實境助教會復興?
另一種科技似乎亦「威脅」著教會,就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出現。
台灣的新生命小組教會認為,虛擬實境(VR)能幫助無法參加實體教會聚會的弟兄姊妹如傷殘人士,他們可以透過VR參與敬拜,該教會相信不久的將來「虛擬實境教會」(VR Church)可以成為跨越時間及空間限制用來佈道傳福音,「虛擬實境教會」更可模擬聖經故事的情景讓聖經故事活現眼前,吸引慕道者對信仰產生興趣。
此外,亦有外國教會希望藉著虛擬實境的技術,豐富了崇拜時的動感,讓會眾崇拜時好像吃食物般調了味道,沒有傳統崇拜的單調,更希望著此幫助教會復興。
香港中國佈道會關浩然牧師則對虛擬實境投下不信任票。他認為虛擬實境只能算是一種手段和工具,甚至是市場行銷用來吸引人走入教會的「噱頭」,教會或成俱樂部,能吸引志同道合愛以虛擬實境敬拜的信徒,卻絕不能靠此將人訓練成真正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