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緬甸、印尼相繼發生風災、暴雨及地震導致人命傷亡、房屋倒塌及基建設施嚴重破壞,各國救援組織紛紛趕赴當地展開拯救工作。面對莫大的天災救援者除了個別捐助、為受災社羣祈禱及災後施援又能作甚麼?
「災害管理」預防災難 減災民傷害
救災扶貧的施達基金會在其網站發文指,災害在某程度上可以避免,施援工作亦可廣闊,信徒參與的工作空間很大。
文章指,「災害的發生是因為社區裡的危機和脆弱所造成,只要辨認出即時和潛在的危機和使人脆弱的因素,便能預防或緩減災害對社羣和環境帶來的影響。」 例如,當地人民沒有穩固的生計、天然資源匱乏、房屋建築在不穩固的地等都是脆弱的因素,只要提供有效的「災害管理」便可減緩能引致災害的危機與脆弱,例如災害預防、災後救援、災後復元、災害緩減等。
文中指出,施達基金會以孟加拉西南部發生的水災為例,該會為當地居民建立另類生計來面對頻繁的風暴和水災。其中個案是38歲靠打散工及料理一小塊田地養活一家四口的Dilip,因住在沿海低窪地區時常受潮汐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惟有走到城市找工作但沒有穩定的收入。
Like Us on Facebook
文章引述施達基金會在當地除了提高居民的防災意識亦舉辦另類生計技能培訓,例如個案中的Dilip參加養蟹訓練掌握技巧,他有了經濟支援後開始在家附近池塘養蟹,經過兩個月後收成已增加三倍,脫離只靠土地耕作收入來源的風險。
救災工作不只是救援
每當地方發生災害,救援人員進入災區施援時,其時已處於危急關頭,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其實救災工作不限於救援。
文中繼續指出,尼泊爾在2015年發生地震緊急救援階段過去後,展開地震後的復元工作,提供創傷輔導、修建學校和房屋、保護受災兒童、預防人口販賣,並展開災害管理和緩減工作。這階段的工作常被公眾忽略卻是幫助災民恢復生活的重要階段,也能裝備社區將來懂得面對同類天災。
據悉,地震使該區逾8萬房屋倒塌3萬房屋部分損毀,施達基金會與當地合作夥伴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提供石工培訓給區內的建築工人,幫助他們了解預防地震的建築技術,並且協助興建村內的牛棚和房屋等,亦讓他們有了謀生技能來改善生活。
文章總結指,只要社區有防災的意識,對將要面對的危機提高敏銳度,及採取相應的策略便能大大減低災害的發生,因此即使是發展中國家的社區也可以有能力避免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