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憂鬱 馬浚偉舞台劇《生前約死後》念亡母慰同路人

2018 九月 29日, 星期六 18:06

「生前約死後」主演 (圖:來自馬浚偉臉書)
「生前約死後」主演 (圖:來自馬浚偉臉書)
「生前約死後」舞台劇海報 (圖:來自馬浚偉臉書)
「生前約死後」舞台劇海報 (圖:來自馬浚偉臉書)

香港著名基督徒藝人馬浚偉耗時四年,三度停筆,自編自導自演舞台劇《生前約死後》將於明年1月5日至20日在香港公演。該劇講述他對已故母親的深深懷念,也見證他抗爭並走出憂鬱症、驚恐症的艱難歷程,是對母子之間未述之言的彌補,更是對和自己面臨同樣痛苦的同路人的真誠安慰。

《生前約死後》講述一段關於「親情、死亡和永恆」的故事,這與馬浚偉的自身經歷密切相關。在他六歲的時候,母親不幸患癌,因此他從小便經常隨母親出入醫院,但當時還不明白癌症意味著什麼。

他接受《香港01》新聞採訪時說,中學三年級的課堂上,老師的講解讓他忽然意識到原來母親一直在死亡邊緣徘徊,當時就跑到操場靠近山邊的位置大哭,母親病情的嚴重性讓他一瞬間長大,變得沉默起來。從此他開始做兼職掙錢,中五畢業後放棄考上的理工大學藝術系,轉而去朗文出版社做工,直到1993年才進入娛樂圈,重新完成自己的藝術夢。

Like Us on Facebook

從六歲到二十八歲,馬浚偉陪伴母親抗癌二十二年,期間母親的種種痛苦他如今還是歷歷在目。他講,母親1995年第二次癌症復發後病情突然惡化,以至於一點點失去了嗅覺、味覺和聽覺,電療又導致眼睛受損,只有一只眼睛還剩一成視力,頸部潰爛成黑色,牙骹壞死以致不能說話,生命的最後五年間一切只靠寫字板交流。

不僅如此,病情反覆導致母親不斷進出醫院,馬浚偉和家人一直處於絕望和希望之間,「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就會離開」。然而,1999年,母親還是因為手術後的急性肺炎離開了他們。

正如他在《生前約死後》中扮演的唐君毅所說:「親愛的人死亡,是你永遠不能補償的悲痛。這沒有哲學能安慰你,也不必要哲學來安慰你,因為這是你應有的悲痛。」母親離世讓他異常痛苦,以致患上憂鬱症。

馬浚偉形容患病的自己是「一個只剩軀殼的人」。他曾用酒精麻醉自己,一晚上四支紅酒或三十支啤酒,只希望可以藉此哭出來;見到跟母親相似的背影會以為是她;早晚出門會假裝跟母親打招呼;每年生日12點整的時候會看著照片跟母親說話,他說:「我從來都沒有當媽媽離開過。」

他還受到驚恐症的折磨。馬浚偉說,病情發作的十分鐘,他會心跳急速加快,隨之而來的是不安引起呼吸過度導致缺氧麻痹,感覺就像患心臟病要暴斃一般,他說:「(這樣的情況)都發生過1,000次,我每天都覺得自己死過好多次。」

幫助他度過難關的不是單純的藥物,「藥物是麻痺情緒但不是出口。」他說,信仰的支持讓自己開心很多,做運動、跑步讓他有時間面對自己,同時拍戲幫助他暫時忘掉憂愁。

就這樣他慢慢好轉,不僅走出憂鬱症,驚恐症也從一周四、五次到一個月才發作一次。「我想說給人聽,親人離世,我們會難過,會痛,但是一定會跨過去。」馬浚偉說,「我感恩自己能走出來,想將整個歷程講給大家聽,生死是必然,要為自己準備去面對。」

除了借《生前約死後》引導人們思考親情、正確面對生死、給同路人安慰外,馬浚偉更藉劇中人彌補了自己與母親未說出口的話。他說,「如果母親還未走的話,她一定會跟我講這些。」

他在這部舞台劇中問母親:「你這次走,是不是真的不會再見了?」母親回答說:「真得不會不見的啊。」

馬浚偉告白,雖然心中悲傷,但依然懷有盼望,因為信仰將自己從底谷拉起,知道一定會與母親在天家重聚。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