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四向度 牧者籲信徒恢復視野方見耶穌

2018 十月 29日, 星期一 13:29

信徒恢復視野就如瞎子巴底買一樣立刻看得見跟隨耶穌。(圖:FreeImage)
信徒恢復視野就如瞎子巴底買一樣立刻看得見跟隨耶穌。(圖:FreeImage)

信徒復興是教會常祈盼的,呼籲不冷不熱的信徒靠著聖靈的能力重新火熱起來。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助理校牧林豪恩在10月28日主日證道,從《聖經》新舊約分析「復興」包涵四個向度。

重建包容性的社會

林豪恩指,「復興」第一個向度是「重建包容性的社會」,從列王記下24章14節記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後「將耶路撒冷的眾民和眾首領,並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萬人,連一切木匠、鐵匠都擄了去;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但從耶利米書31章8節看,耶和華「將他們從北方之地領來,從地極召集而來;同他們來的有盲人、瘸子、孕婦、產婦;他們必成群結隊回到這裡。」在回歸的群體中有老弱及社會邊緣的人。

由此可見,上帝期望我們的社會應該是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林豪恩強調,在追求復興或強大的過程中,不會清除拖累社會的成員卻只保留生產力強盛的精英。「復興最終的目標是人民,盲人、瘸子、孕婦、產婦需要幫助的人也應該是人民中的一份子。有人說: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它對弱者的態度。」

Like Us on Facebook

重建公平的經濟

「復興」第二個向度是「重建公平的經濟」。林豪恩從126篇1至6節看到,被擄回歸的人「滿口喜笑、滿舌歡呼」並指「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林豪恩表示:「經濟運作的復興是付出有回報,辛苦有收穫,是一個可期待的社會。」他從呂振中譯本看,「被擄歸回」翻譯為「恢復故業」,能夠重拾過去的幸福是值得歡喜的。而第5及6節是平行句,第6節是具體地呼應第5節:流淚撒種的,因帶禾捆回來而歡呼收割。

他以美國總統川普為例,口裡掛著「讓美國再次強大」,但人民是否真的幸福?洛杉磯無家可歸者人數五年內增加了四成九,市長直言:「無家可歸已成為當今世代最大的道德與人道危機。」

因此,林豪恩表示,「重建社會的時候經濟制度亦要重建,付出所得的回報夠讓我們放心退休才是真正的復興,真正的強大。」

重建安身立命的信仰

「復興」第三個向度是「重建安身立命的信仰」。林豪恩繼續指,希伯來書7章23至28節講到上帝以起誓的話立了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為大祭司,而祭司的職分是復興,包括安身立命,信仰及心靈世界。

中國人也有「安身立命」的傳統思想,給予人一種深度的安全感,能夠穿越生死,在患難得到忍耐、忍耐中有盼望、盼望帶來喜樂,只是力量來自仰望上蒼。

對基督徒而言,力量來自仰望大祭司耶穌基督。林豪恩指「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新的時代,是祭司制度復興的年代,這位新的大祭司貫通天地帶領人直接進到上帝面前,引導人通往安身立命之處,支持人好好地生活。」

恢復視野看見耶穌

「復興」第四個向度是「恢復視野」,在馬可福10章46至52節講到耶穌醫治瞎子巴底買,他得醫治後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林豪恩指出,一個盲人恢復視力後看見五光十色的世界,通常是出外看個飽盡情享受,補償以前看不見的生活。「但瞎子巴底買卻在耶穌身上看見了道路、真理、生命,因此就選擇了跟隨道路、真理、生命。 」

林豪恩挑戰會眾,當基督徒追求復興的時候,我們看見甚麼呢?當人們追求強大的時候,我們看見甚麼呢?他直言:「這不是視力的問題,而是視野的問題。」

他認為「視力」不等於「視野」。一個看見甚麼不是由視力決定,而是由視野決定。

就以中國歷史為例,清末時候來華的傳教士,常被中國政府視為「鴉片販子」、「外國間諜」、「文化侵略」等,這只是故意誤導者的罪過。

英國的傳教士早已看到鴉片對人民的毒害,林豪恩引述,「他們寫文章、畫漫畫、辦戒煙館,勸阻中國人吸鴉片。一些英國傳教士發現在中國呼籲沒有用,就跑回英國去呼籲,又寫文章,又辦雜誌,抨擊鴉片貿易違反道德違反信仰,還成立反鴉片組織,聯絡各界人士,一次次呼籲簽名向國會請願,要求立法取消鴉片貿易。」

因此,林豪恩認為,基督徒要「復興」必要恢復視野,當我們恢復視野的時候,盲如瞎子巴底買一樣:「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