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民被抹黑 機構出版手冊冀教會正視

2018 十一月 10日, 星期六 17:34

香港面臨難民問題,教會有責任伸出援手。(圖:路透社)
香港面臨難民問題,教會有責任伸出援手。(圖:路透社)

香港社會人士對在港難民的認識,可能從主流媒體的報導,覺得他們都是「假難民」、「非法入境者」等,因而存在負面印象,但實際情況是如何?

基督教協進會的基督徒難民事工小組近月出版《難民牧養手冊》2018年更新版,以讓教會與信徒多關心本港難民與尋求庇護者的情況。

在港難民都是罪犯黑工?

據難民事工小組引述,截至本年2月在香港尋求庇護者約有13,000人,包括等候審核、正在提請上訴的個案和因其他原因而留下的人。當中大部分來南亞及東南亞,其餘來自非洲、中東及世界不同地方。

有些難民住在新界偏遠的寮屋及鐵皮屋,生活環境惡劣,他們每月領取500元房屋津貼、1,200元的食物卡、200至300元交通津貼、300元日用品津貼等,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開支。

難民事工小組指,香港人對難民的認識少之又少,多數從報章雜誌了解其情況,但主流媒體常以「罪犯」、「黑工」、「呃福利」等來形容他們,極少提及他們面對的困難,以偏概全實在不公允。

Like Us on Facebook

在港被囚禁 認識神戒酒

事實上,經服侍難民的機構接觸的個案中,在港難民並非如媒體所指的,難民事工小組引述其中一位來港女難民的遭遇。

一位來自東非化名Eva的難民,在家鄉買地興建物業賺取收入維持生計,卻被當地惡霸綁架強奪土地,由於遭受恐嚇,她留下兒子逃離家園來港。

在港流離被迫到街頭乞食,她指,「有一個中國人好像很願意幫忙,但我完全不知道他是便衣警察,我因非法入境而被捕,並在獄中渡過了一個月。」

可幸在獄中有一個職員告訴她,可以從聯合國難民署申請庇護,認識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及其他幫助庇護者的團體。Eva現時住在教會安排的地方,並參與教會的聚會認識神。

Eva表示:「我學會了寬恕,以前若有人冒犯我,我就會跟他說:我再不想認識你,我討厭你。但自從去了九龍佑寧堂的難民團契,我看到神如何改變我,我們都需要互相幫助。以前,我會跟一些人外出喝酒來忘記煩惱,現在我學會相信神,把希望寄託予祂,我已經有三年沒有喝酒了。」

耶穌款待客旅作信徒榜樣

難民事工小組又指,在《聖經》約翰福音,耶穌極致好客款待的行為,彰顯神的兒子和世界救贖之主的身分。例如「耶穌在迦拿婚宴將水變美酒款待賓客」(2:1-11);「撒瑪利亞婦人求水喝,耶穌向她提供活水」(4:4-42);耶穌行神蹟餵飽5千人,為飢餓群眾提供生命糧(6:1-14)

除了聖經的教導,在神學上亦有關懷難民的論說。難民事工小組引述英國倫理學家Luke Bretherton指出,「無論遠或近的難民都是從上帝來的禮物、上帝的審判及上帝的應許。」因而難民是作為上主的「禮物」、「審判」、「應許」。

「難民作為上主的禮物」皆因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身位、尊嚴和權利去與其他人溝通和建立關係。

「難民作為上主的審判」是人類慣常排斥不同人士的習性提出質疑,但教會應以歡迎及包容來回應。

「難民作為上主的應許」則是把難民及尋求庇護者的生命帶進神國的盼望中。

因此投身難民事工是充滿挑戰的事奉,難民與尋求庇護者都是上帝的兒女,不論其移民因由都需得到神的公義和赦免。

難民事工小組呼籲教會與信徒,學像耶穌服侍在「最小一個」身上,作為信心的行動、盼望的記號和一個去愛的時機。

《難民牧養手冊》並列出香港服侍難民的機構,如基督教勵行會的難民中心;葡萄藤教會難民及尋求庇護者事工;聖安德烈堂、香港佑寧堂、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突破匯動青年創辦的「Global Youth Connect」等,皆提供庇蔭、食物、教育、輔導等資源,有助大眾多了解難民事工。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