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是科技?基因編輯嬰兒中國誕生惹倫理爭議

2018 十一月 27日, 星期二 20:13

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圖:微博新京報)
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圖:微博新京報)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公佈促成世界首例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嬰兒,各國科學家紛紛譴責指有關研究嚴重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內地122位科學家亦發聲明強烈譴責。

內地122位科學家發聲明強烈譴責

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團隊促成一對經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女嬰誕生,賀建奎並在將來港出席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經基因編輯、對愛滋病免疫的女嬰於11月在內地健康誕生。消息傳出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震驚,引發倫理爭議。

由於基因編輯技術涉及倫理問題,亦未獲中外官方許可。內地122位科學家在新浪微博「知識分子」帳號上發布聯合聲明,強烈譴責賀的實驗。

該聲明直指,進行人體驗是「瘋狂」,而且存巨大風險。該項技術並非創新,全球生物醫學科學家都不做,皆因「涉及不確定性、巨大風險及倫理問題」。

Like Us on Facebook

聲明強調,對於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的行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生命之源是父母還是科技?

其實中國科學家早在2015年4月已發表科研報告,在人類胚胎進行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在學界掀起很大反響。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吳庶忠博士曾在明光社《生命倫理雙月刊》發文指,修改人類胚胎基因違倫理。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通過的《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十一條指,「違背人尊嚴的做法如用克隆技術繁殖人的做法是不能允許的」。

吳庶忠認為,即使研究所用的是通過體外受孕而製造,有問題將被棄置的胚胎但仍具爭議,原因是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沒有問題及不會被棄置的胚胎中,那便意味著單純的遺傳過程可被修改。

他質疑,「在可以篩選的過程下嬰兒按父母的喜好受塑造,父母部分不『完美』的遺傳基因被修改或抽走,嬰兒的生命之源到底是父母還是科技?」

吳庶忠擔憂,當生殖科技的步伐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時,更要認真尋索合乎道德的平衡點。

他當時亦反對科學家的做法,即使為遺傳性疾病地中海貧血症尋找根治方法,成功亦只有14.3%,但同時卻修改了不在計畫中的hemoglobin delta(HBD)的基因。

吳庶忠認為,該種錯誤修改基因的影響力多少尚未清晰,甚至可能低估當中的影響及風險,引致的潛在危險難以修復或還原,還很可以是永久性的。

鑑於基因編輯衍生的倫理問題愈來愈大,美國學界於2015曾就基因研究的情況招聚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以期商討一套指引讓科學家在進行科研時能有清晰的界線。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