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降生帶給世界盼望賜人喜樂,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於將臨期第三個主日在崇基學院禮拜堂證道,以腓立比書1章8至11節及2章6至7節探討何謂真喜樂,鼓勵香港信徒在紛擾的社會裡「作個有識見的僕人」。
葉漢浩先提出疑問,保羅在腓立比書叫人喜樂,是否不理人的處境,變成為「真空的喜樂」?
他對於今天的香港社會狀況繼而質疑,保羅身處羅馬帝國統治的殖民時代,而今天的香港是再殖民時代,有說民生放前政治在後,但香港貧富懸殊,民生與政治怎可以分開?
燃點喜樂 結仁義果子
葉漢浩分享曾到過第一世紀基徒受害的遺址參觀,感受到當時羅馬帝國壓廹基督徒的情況,「羅馬文化重競爭,榮耀給了你,我的榮耀就減少。在羅馬時代的基督徒比現今的香港信徒更沒有喜樂,但保羅要腓立比的信徒在羅馬殖民時代站起來。並且要結滿果子(1:11)。」
Like Us on Facebook
保羅要腓立比的信徒結甚麼果子?葉教授指,在羅馬時代和香港的社會,人們都樂於結果子,但只是自利的果子,保羅要人結仁義的果子。「仁義即是公義;公義即是在不義的社會行出耶穌的形象;耶穌的形象就是取了奴僕的形象(2:6-7)。」
基督徒如何活出耶穌奴僕的形象?葉漢浩引用英國新約學者賴特(N.T. Wright)所指「基督徒要在狹篷中結出基督的果子而榮耀歸予上帝」。葉漢浩從反面來解釋:「基督徒在狹蓬中不結果,並非指他們不到教會而是對社會冷漠。」
膚淺的喜樂變色彩
他又指,「喜樂都有膚淺與深入,羅馬人在鬥獸場上看著撕殺場面都很喜樂,現今的人都喜樂,他們常說問心就夠,但視貧窮人而不顧。」
葉漢浩認為:「保羅要腓立比信徒將喜樂變成顏色,今天信徒的生命不是沒有色彩,只要尋找上帝創造本來的我的喜樂就可以。」
脫世俗標籤得真喜樂
他更表示,真喜樂要脫標籤,脱標籤要有愛,愛很革命性。希臘人的愛是情慾主導的愛(Eros)與上帝的愛是(Agape)不一樣。「沒有上帝看不到和突破不到被世界標籤背後的人,正如保羅在腓利門書中愛本來是奴隸的阿尼西母。」
葉漢浩表示,早年他在中學教書時,以為將學生送入大學是老師的使命,以為自己很有知識,但在粉嶺一中學教書令他看到老師的使命是愛。「那裡的學生不存在入大學的觀念,他們常面對家暴,所以學生不單是輸在起跑線,根本没起跑線。」
他又分享,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當地的露宿者會來搶錢,只要將錢掟在地上,待他們拾。「他們的血肉故事為我人生加上顏色。耶穌給門徒的門訓都是為人添上色彩。」
所謂色彩,就如保羅對腓立比信徒的愛:「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地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1:8)
葉漢浩解釋「色彩」就是人的識見都在主裡,包括自我形象、脫離世俗社會的成功標籤、資本主義的標準,尋得新的突破和福樂,活出召命而來的真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