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民族藝術(Ethnoarts)事工興起,有宣教士分享透過民族的歌曲傳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民族藝術得以活化,族人並能學習基督教信仰。
運用民族藝術媒體介紹神
從事識字教育及民族藝術事工、香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宣教士一心在《今日華人教會》發文指出 ,未聞福音的民族中有不少以口述傳統為主,不太習慣讀寫,主要以口傳方式學習和溝通將信息代代相傳。
宣教士可透過不同的民族藝術媒介傳遞信仰,如音樂、視覺藝術、口頭藝術、舞蹈和戲劇五大類,亦包括民族服飾、頭飾、圖案、日用器具、遊戲和建築物等這些稱為民族藝術的媒介。
一心表示,向少數民族傳福音先要鎖定目標群體,傳遞信息給甚麼人,繼而選擇適合的媒介把信息的意義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他們。
一心以某東南亞民族作例子,該民族傳統樂器是鑼鼓,自古以來用於祭祀偶像和祖先等的重要場合,基督教傳入時只用西方樂器吉他和風琴,棄用民族傳統樂器,及至有民族藝術專家到族內教授音樂,發覺該族人唱詩歌但不明白當中意思。
Like Us on Facebook
該民族藝術專家與族人一起創作讚美詩,並加入傳統曲調和樂器,族民就愛上唱屬於自己民族的詩歌。他們還在慶祝復活節的活動中,唱歌跳舞透過詩歌明白耶穌復活的意思。
民族藝術活化 學習信仰
一心指出,找出服侍群體所認同和容易明白的媒介,才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並且透過民族藝術作識字教育,甚至《聖經》翻譯的媒介。
該宣教士還提出應用民族藝術在母語識字教育訓練項目中,必需留意的三個步驟:「發現」(discovering),讓族人一同自由思考發掘該族的文化資源、傳統藝術形式和價值,思考將甚麼傳承給下一代,例如有些傳統樂器或曲調,可能已沒太多人使用或明白,可以在這方面作深入探討。
另外是「決定」(deciding),讓該民族決定保存哪些資源或用在哪個課程發展項目上。
此外是「發展」(developing),族人選取用的文化藝術形式創作各樣教材,以及符合他們需要的課程,而教材需查閱測試和再經改良。
總括而言,讓族人既能保守其傳統文化,又能客觀學習信仰,讓他們的文化和民族藝術重新活化起來,也能透過民族藝術緩衝兩代之間的矛盾和傳承文化,最終讓神得著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