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孩子情緒各異,父母如何應對?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及顧問李翟永瑩在家正頻道《100個怎麼辦》節目分享應對的方法。
掌控型孩子應變:沒選擇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對父母遇上掌控型的孩子提出兩種處理方法。
她指,首先要給孩子「表面有得揀,其實又是沒得揀」。小秘訣是父母對孩子說:「你先打遊戲機還是先做功課;先到公園玩還是做功課?」表面是給孩子選擇,但是無論他們選擇甚麼,父母都要孩子先做功課。
羅乃萱又指,父母與孩子討論究情不要長篇大論,要簡單、直接、明瞭,因為孩子沒有耐性,若跟他說‖不讀書將來就成為沒用的人」,他沒有耐性聽,「只要對他們說做功課吧,但語氣不需要嚴厲,溫柔告訴他們就可以,以堅定的眼神的對著孩子,加上簡單的指令,孩子完成後給他們讚許欣賞。」
活躍型孩子應變:不可過快標籤
Like Us on Facebook
孩子性格活躍難專注怎麼辦?家庭發展基金事工顧問李翟永瑩指,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坐不定就是搗蛋,甚至將他們標籤為過度活躍症。
李翟永瑩表示,不要太快給孩子定標籤,並以自己兩個孩子為例。小的孩子放學後吃完飯就專注做功課,半小時後就可以去玩;大的孩子消磨了大半小時還未開始做功課,往往要花一小時才能安靜進入狀態溫書。
她指,「活躍的孩子需要較多時間進入安定狀態,父母不能標籤他們是沒心機做功課。」
李翟永瑩又指,現在兩個孩子都成長並工作。她發覺大的孩子很有創意,在中學階段,大孩子做功課的時候自動自覺找很多資料,寫到一篇的文章;現在工作很多朋友還請教他如何寫有創意的文章,在商界上司重用他,因他可以想出很多意見亦擅長與不同人相處,看到不同人的需要,應對客人、同事都有很高的情緒智商。
她認為,「活躍的孩子也有創意、成功的一面,有他們成功之道。」
成長三事情:陪伴、觀察、引導
無論是任何類型的孩子也需要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才能有效溝通。如何真正了解孩子?李翟永瑩提出兩個方法。
她以自己兩個成年的子女為例子,在與他們一起成長的時候,有三件事情很重。李翟永瑩表示,「給予陪伴的時間,時間不單只是晚上督促他們讀書和溫習功課,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例如一齊食飯、送孩子上學。」
李翟永瑩又指,「第二件重要事情是了解陪伴的真正目標,目標不是要他們完成事件,例如催促孩子吃完整碗飯又要吃得整齊,或是教他們如何完成一件事情,而是不要囉嗦,只要從旁觀察。」
她舉例,如吃飯的時候,觀察孩子吃得快還是慢,為什麼有這種動作;孩子喜歡吃什麼;送上學期間留意他們的行為,行路快還是慢,「重要的是孩子的小節,看到他們的喜好也藉此了解孩子的性格,文靜還是外向、思想正面還是負面、決定事情目標明確果斷還是猶豫不決;有自制能力還是活躍。」
與孩子起成長第三件事情是從小引導。李翟永瑩對中國人常說「三歲定八十」表示認同,並可從小時候就看到孩子的性格,然後逐步按著孩子的性格,與他一同成長,包括選擇學校甚至長大後選擇職業都有關係。